我从没有说效用的单位是什么,这表面奇怪,但完全合理,为什么?因为单位无关紧要。我们用的是边际分析的方法,不同单位不过是大小不同罢了,由我们的意思随便设定,把效用单位增大或减少,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就像水结冰的条件,跟我们衡量水的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还是华氏度没有关系一样。
有了上边的边际相等的原则,我们就可以预测消费者的行为。经济学就是用来解释现实世界的,如果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行为将会怎样?这才是经济学最关心的问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收入和价格的变化。假设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可乐和电影。如果可乐的价格下降,消费者的反应是什么?
假定开始的时候,消费者在可乐和电影的消费上已经实现了均衡,即最佳状态,花在两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是相等的。
现在,因为可乐的价格下降了,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不变,那么,他原来投在可乐上的最后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提高了,边际效用的大小,是用最后一单位(听)可乐的效用除以可乐的价格得到的。可乐价格下降,最后一元钱的可乐边际效用必然提高。
要想让购买可乐的最后一元钱与买电影票的最后一元钱的边际效用重新相等,就必须买更多的可乐,让可乐的边际效用下降。因为收入不变,买可乐的钱多了,就得减少电影的购买,经过这样的调整过程,买可乐的最后一元钱的效用,和电影票的最后一元钱的效用,可以重新相等。所以,可乐价格下降,人们买可乐的数量增加,买电影票减少。
同样的道理,如果电影票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就必须减少购买电影票,以便让购买两种商品的最后一元钱的边际效用重新相等。(www.daowen.com)
这很符合我们的直觉: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减少它的购买,而增加对它的替代品的购买。但是,经济学告诉我们这种直觉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就是理论的作用。
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变,而是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情况又会怎样?
因为收入增加了,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了,只有让购买的电影票和可乐的边际同时效用下降,才符合购买原则。因为我们的原则是,所购买的每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的效用与价格之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如果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价格不变,就必须让购买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只有增加对商品的购买,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消费者既增加对电影票的购买,又增加对可乐的购买。
因此,收入增加,购买每种商品的量都会增加,这也符合我们的直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