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理解边际效用

如何理解边际效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边际效用是和总效用相对的一个概念,总效用是消费一种商品主观上所获得的总的满足感,而边际效用是新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效用。总效用先增加后下降,是由边际效用造成的。边际效用变化的特征是递减,也就是后一单位的效用,没有前一单位的效用大。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排在前面的效用大,后面的效用小。因为边际效用决定价值,所以,钻石贵而水便宜。

尽管加上了众多因素,比原先单一因素的理论要科学多了,但还是存在严重的缺陷。

问题在于,无论是劳动,还是资本、土地,它们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客观的、跟生产有关的要素,也就是供给方面的力量。这些理论,根本没有考虑到需求一方的作用,或者认为需求根本不起作用。

比如,两个包含同样劳动、资本、土地的商品,价格却可能有天壤之别。比如,当粮食大丰收时,一斤粮食只值1角钱;可是发生饥荒时,同样的这一斤粮食可以卖100元,甚至更高的价格。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它们所包含的劳动等客观因素差不多是一样的。所以,光凭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等客观要素,还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

此外,包含劳动多的东西,价值不一定更大。如果两个渔民,每天下海打鱼。有一天,狂风大作,其中一个不敢下海,而另一个却照样出海。下海的人风里来浪里去,历尽千辛万苦,捕到了一条鱼。而没有出海的那位很幸运,在海边抓住了一条蹦上来的鱼。假设这两条鱼一模一样,它们应该具有相同的价值,可以交换到同样多的其他东西,可是显然,蹦上来的这条鱼,几乎没有包含劳动,而辛苦打到的那条,所包含的劳动很多。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劳动创造一切。这更荒谬。山中走兽,空中飞禽,水里游弋的鱼,是大自然原本就有的,跟劳动无关,没有人的时候就存在了。劳动并不创造一切,劳动只创造很少的一点东西,如文学作品、人造卫星等。

回过来说,客观的因素决定价值的理论有严重的缺陷,这启发了经济学家从主观因素上寻找价值的源泉。

我们购买商品,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有用,这个有用,可能是客观的,也可能是主观的。比如粮食能解除饥饿,这是客观上的有用;但是像歌星演唱会,虽然歌星唱歌本身是客观的,它的用处却是精神的、主观的,不同的人喜欢的程度,愿意出的钱是不一样的,有人愿意花1000元,有人连100元也嫌多。

同样的食物,当你饥饿的时候,你愿意花很高的价钱去买;不饿的时候,就不愿意花钱了。为什么同样的食物你愿意花的钱不一样?就是因为你对不同场合下粮食的主观评价不一样,或者主观上的用处不一样,饥饿的时候评价高,吃饱时评价低。

前面也提过,在经济学上,把物品对人的主观上的有用叫“效用”。我们愿意为一件商品出价多少,取决于这个效用,也就是主观上的有用程度,而不是客观上的有用程度。

一件东西如果完全没有效用,我们就不会买它,可是,是不是效用越大的东西,愿意付的价钱就越高呢?不是的!

比如,钻石几乎没有任何用处,也就是(总)效用很小,但是它价格极高,穷人买不起;而水的效用很大,可是价格却很低廉,很长时期内几乎是免费取用,每个人都消费得起。这就是斯密提出的著名的“水和钻石价值之谜”。经济学家用了100多年时间来探索这个问题,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获得圆满解决。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著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数理经济学的创立者之一,曾经用太阳黑子活动解释经济危机,1882年47岁时不幸死于溺水)、法国经济学家列昂·瓦尔拉斯(Léon Walras,1834~1910,著有《纯粹经济学要义》。他的墓志铭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创立者)和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Carl Menger,1840~1921,著有《国民经济学原理》),在19世纪70年代分别独立提出了类似的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是和总效用相对的一个概念,总效用是消费一种商品主观上所获得的总的满足感,而边际效用是新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效用。用数学语言,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导数。(www.daowen.com)

上述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说,一件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它的总效用,而是由其边际效用决定的。当然,无论如何,跟客观的那些因素,诸如劳动之类的没有任何关系。

总效用的规律是,开始的时候,随着消费某种东西的数量的增加,不断增加,可是,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继续增加了,然后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减少。比如吃饭,开始的时候,吃得越多越舒服,但是吃到一个最佳状态之后,再吃就不舒服了,总效用就会下降,当然一般不会吃到这个程度。

总效用先增加后下降,是由边际效用造成的。边际效用变化的特征是递减,也就是后一单位的效用,没有前一单位的效用大。

为什么边际效用会递减呢?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来自于我们脑细胞中的神经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力度相等的外界刺激,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神经元对其所做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好比你住在铁路旁边,开始的时候,火车经过的噪音令你辗转难眠,但是,过一段时间后,你对这种噪声就根本没有感觉,它不再影响你的睡眠了。

认可了这一点,就可以解释水和钻石的价值之谜了。

一件东西,一般都有多种用途,经济学家认为,理性的人们在拥有一件东西的多个单位后,有能力按照用途的重要性,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序还记得庞巴维克的例子吗?比如你获得了10000单位的水,你会把第一单位的水用来喝,第二单位用来做饭,你认为,做饭的重要性不如喝,第三单位用来洗澡,洗澡的重要性不如做饭,然后依次排下去。

最后一单位的水,你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还有什么可以安排的,你就把这最后一单位的水抛洒在空中,看着水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这个效用接近于零。

假如,你也获得了10000单位的钻石,第一单位,当然是戴在身上炫耀,钻石是奢侈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虚荣。第二单位,我无法想象你准备怎么用,对剩余的其他单位,我也不得而知。但是,对最后一单位,也就是第10000单位,我们也假定你把它抛洒在空中。

每个人,都撒过水,可以说,水满足了我们所能想象的所有用途或者效用。

而谁见过扔钻石的呢?没有。钻石大概只能满足一种用途,也就是虚荣心。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排在前面的效用大,后面的效用小。水可以满足我们非常靠后的包括最小的欲望,于是,它的边际效用很小,甚或没有。而钻石只满足了我们一个欲望,只排了一个,其边际效用当然很大。因为边际效用决定价值,所以,钻石贵而水便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