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会计信息系统的演变和进化

会计信息系统的演变和进化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传统的会计处理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则应运而生。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三)会计信息系统发展趋势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个系统学科,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分析、管理、预测和决策,给企业赢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会计电算化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的演变和进化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以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为最终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传统的会计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业务全面、连续、系统地进行记录、整理、分类和汇总,并定期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企业内外各方面对会计所提供经济信息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在质量上要求有更高的精确度,并具有正确性、相关性、适应性和及时性。显然,传统的会计处理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则应运而生。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计算机问世后不久从单纯的科学计算开始向各行业发展。1954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次在UNIVC-1计算机上处理工资业务,掀起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变革,开创了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的新纪元。

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于1958年8月1日,它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负责研制的,开创了我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我国最早于1979年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试点,主要处理工资业务,这一试点从此拉开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序幕。

“会计电算化”(Computerized Accounting System)一词是1981年8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王景新教授正式提出的。在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计算机专题学术讨论会”,在这个会上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这一名称目前已经在我国财会行业得到公认,这是我国首创的专用术语。

(二)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1979年财政部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拨款500万元,从原东德进口一台EC-1040计算机,用于进行工资计算,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开始。随着计算机在各领域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也得以快速发展。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9—1983年)

20世纪70年代末,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工资等业务。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从核算内容看,处理单项会计业务,会计电算化主要指的是工资处理电算化;从应用范围看,只有少数大型企业使用计算机开展电算化工作;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程序看,硬件设备主要是中小型计算机,价格高、设备规模大、操作不便捷;软件方面,操作系统西文版,普及难度大,系统对中文的识别能力和处理能力差;从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看,复合型人才奇缺,缺乏既具有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技能的人才。

2.自发发展阶段(1983—1989年)

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现改为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在全国掀起了计算机应用的热潮,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工作也有一个自发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软件系统的中文处理功能大大加强,程序设计主要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处理内容得到扩展,程序处理模块增加,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一些企业开始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过渡,并逐渐形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研制和开发主要以企事业单位委托有关单位开发为主,应用软件的通用性弱、实用性差;开始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专业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科。这个阶段缺乏统一规范和指导,各单位自行开发,各自为政,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3.计划发展阶段(1989—1994年)

1989年12月9日财政部颁布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1990年7月18日财政部颁布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试行)》。这一阶段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是: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向财务管理型转变;会计软件由定点委托开发向商品化、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会计软件市场初步形成;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广泛重视,以财政部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体系形成;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形成。(www.daowen.com)

4.普及阶段(1994年至今)

1994年6月30日,财政部相继颁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关于大力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等法规和通知。同时,对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做了系统、全面的更新。这就为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94年10月,中国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届会计电算化成果展览,为电算化在城市各企业的普及造了声势。到1994年底,各省市均开始了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工作,这就为会计电算化普及做了组织准备。1996年6月10日财政部发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了会计电算化工作。

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日趋成熟,财政部及省市财政部门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加大了推广力度,尤其是会计软件市场出现了竞争态势。国外优秀财务软件开始引入国内市场,国内具有实力的财务软件公司迅速壮大。这一阶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是:会计电算化打破了传统的数据处理范围,业务处理内容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形成一套集成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现系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基于开放性的网络资源,提供集中式管理服务,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

(三)会计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个系统学科,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分析、管理、预测和决策,给企业赢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会计电算化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

1.向“网络财务”方向发展

“网络财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技术,以财务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事中动态会计核算和在线财务管理,并能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财务管理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互联网为主体,将先进的信息技术(IT技术)和管理理念相结合,在财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先进的网络技术,为网络财务提供了信息共享资源,实现了网络分布式并发处理。各项财务事项在一个开放的财务网络平台实现处理,工作方式和处理手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财务审批、审计、会计教育、资金调度、系统维护金融咨询、软件版本升级等工作都可在线处理。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必须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做指导,会计电算化实现“网络财务”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2.向“综合管理体系”方向扩展

网络、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为会计电算化提供了向“综合管理体系”发展的可能。网络使财务信息不仅可实现内部与内部信息管理,同时也可实现内部与外部信息管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发展,实现公共财务信息要素整合,强调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集成并服务于企业自身,是一种高度统一的管理构架模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电算化工作将逐步与其他业务部门的电算化工作结合起来,由单纯的会计业务工作的电算化向财务、统计等综合利用会计信息的方向发展。

3.实现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管理

会计电算化实现人机交互“智能化”,主要包括:一是操作过程智能化,在原始数据输入过程中实现智能化,对于属性选择、金额的汇总、借贷关系确定等工作都要实现智能操作;二是业务分析智能化,业务分析的前提是业务分类,会计软件能自动分析会计核算中的总账科目、明细科目、辅助核算内容、核算方式、用户权限等;三是决策智能化,既能解决有规律可循的问题,又能解决无规律可循的问题,并能将财务人员丰富的知识、实践经验、创造性思维模式、直觉判断等能力,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体现出来,形成程序模块,支持财务管理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