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最重要的现代特征之一,它造成了时间—空间的巨变并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全球化思想早已有之,但系统的理论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90年代达到高潮,至今方兴未艾。全球化首先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是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它是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推动的市场机制在全球的扩展。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经济开放度不断增加,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逐渐消除,各国经济渐趋融为一个整体,亦即“经济全球化”,它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投资自由化、生产全球化等。IMF对全球化的定义是:全球化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和技术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
主权国家及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展开,其内在的矛盾性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它越来越超越单纯的经济范畴而涵盖经济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等基本内容,成为一个整体性(单一化、集中化、国际化等)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分裂化(多样化、分散化、本土化等)的发展倾向。由于对全球化的概念、特征、内容、表现、后果及对策的不同理解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全球化理论,因而对全球化有着不同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评价。
以IMF对全球化的定义为基础来回顾全球化历程,可以发现工业革命对全球化具有标志性意义。随着供给的推动和需求的激发,工业革命所开启的工业化进程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卷入其洪流之中,展现出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发展图景,高速的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大量涌流,彻底改变了人类发展轨迹——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兴盛,工业化不断扩张,全球化势不可挡。
(一)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经济全球化1.0时代,也就是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全球化是以英国等欧洲国家主导的基于国家武力的全球贸易,以殖民主义为推动方式也是其显著特征。这一时期因工业生产、通信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以及英国等早期工业化国家推行一系列有利于世界经济整合的经济政策,包括贸易自由化、金本位制等,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1870—1914年,世界贸易以年均3.9%速度增长,超过了世界GDP年均2.5%的增长速度。出口在西欧国家GDP中所占份额从1870年的13.6%上升到1913年的18.3%。[1]到20世纪中叶,接连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摧毁了殖民主义体系,也宣告传统全球化模式的终结。其间,中国国运衰落,曾经的世界第一大国被工业化潮流甩弃,沦为“东亚病夫”,几乎成为工业化列强国家的殖民地。
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进入经济全球化2.0时代。这一时代的前半段,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分为以苏联和美国为霸主的两个经济一体化世界,可以称为“半全球化”或分裂的全球化时期。全球化的基调是以东西方两大集团军备竞赛为背景的两大市场内部的跨国分工与合作。其间两大集团内部经济联系与整合大大深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1945年以后,欧美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可以说比1945年以后的任何一种国际贸易生产都要迅速。集装箱运输、卫星通信、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1950—1973年,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对外资本存量占发展中国家(地区)GDP的比重,从1950年的4%提高到1973年的22%。[2]随着两大集团内部开始出现分化(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为标志),最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全球化走出二元化的时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起,以美国为霸主的全球化一览天下,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取得长足进步。由美国所主导的制度性基础设施——WTO和美元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金融秩序两个层面,有效地支撑了经济全球化3.0的拓展和繁荣。在这一轮浪潮中扮演核心驱动力量的是来自东亚与大西洋两岸之间的三角贸易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中国、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开始以重要角色加入全球化版图。在这一阶段,阻碍全球化的政治边界基本被打破,全球化的基调是世界各国和平竞争为背景的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www.daowen.com)
(二)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
经过短短二三十年的演进,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并呈现出显著的新特征。
在全球化的广度上,首先,对于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各国,彼此之间进行货物贸易以获益,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初动机和初等形态,这类贸易随着制度性壁垒的消除以及运输成本的下降得到不断扩大。其次,鉴于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提高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通信效率,服务贸易加速发展扩大了全球化的广度。依现价美元计算,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额由1990年的4.3万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19.7万亿美元,后者是前者的近5倍。[3]再次,伴随着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除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流动外,资本作为流动能力最强的生产要素,其流动规模和流动范围也空前扩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70年到2016年,全球FDI流量由101.72亿美元增长至2.3万亿美元。[4]
如果说上述全球化广度的扩展局限在经济全球化范畴内,仍然只是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全球范围流动的话,随着其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的互动和相互影响,特别是在一系列全球和区域性一体化协议或协定的促进下,全球化已全方位地扩展到各个领域。如果说狭义的经济全球化面对的主要方面是互惠互利、次要的方面是由此产生的摩擦,定义和实质内容都更广的全球化则带来全方位的融合、摩擦甚至冲突。进而,在地区性冲突和国际恐怖活动泛滥的环境下,全球化在其政治层面也显示出负面影响。
然而,更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在于经济全球化在深度上的演进,即国际贸易的性质因全球化条件的变化而与以往不尽相同。有别于传统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格局与贸易行为,当前全球化具有以下突出特征: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为基础,以微观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为载体,以供应链不同环节的增加值核算为依托,以中间投入品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在这种以微观企业跨国活动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中,各国经济之间不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关系,而且也产生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国际贸易风险共享机制。然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迄今为止经济复苏形势的复杂演化,以英国“脱欧”、美国总统大选等“黑天鹅事件”为标志,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面临着逆转甚至倒退的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