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是:究竟应该扶植本土企业,还是鼓励海外跨国企业在本地投资?跨国企业有它迷人的吸引力,它可以快速创造就业机会、引进技术资源、培训本地人才,也可以避免本地有限资金的使用风险。爱尔兰和新加坡在吸引跨国公司上就很成功,这两个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也有快速的经济成长表现,不过自80年代起则出现一些问题。45
在经济发展过程的初期阶段,跨国公司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一个国家想要从先进产业发展中产生国家竞争优势,绝不能只靠外商的经济活力。外商在当地的国家价值链中的经济活动,往往是本身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见第2章),它们的投资着眼点在于打开当地市场或基于生产成本考虑,并不是为了提升当地的国家竞争实力。
虽然外商当中不乏持续在本地投资或发展的情形,但很少有国家能成为跨国企业核心研究发展或精密零配件的生产中心,这一类型的部门通常是设在跨国公司的母国,或是市场诱惑力足以使外商作出重大让步,或需求条件有利于创新的国家。此外,这些子公司也无法协助当地培训出口和管理人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如果以跨国公司为主力,可能会使本国经济一直停留在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如果完全依赖跨国企业,这个国家不可能成为任何产业生根落脚之地。当本地工资太高,或生产成本巨变时,跨国企业将选择新的地点。跨国企业虽然能使本国经济快速进步,但无法持久;跨国企业就像经济发展的紧箍咒,令高级形态的竞争优势无法出现。
和引进的跨国企业相比,本土企业的成长速度比较慢,风险也较高。不过,如日本和韩国经验显示,本土企业一旦成功地站起来,国家经济将开始脱离生产要素导向阶段,进而创造高级而专业性的生产要素。当第4章所描述的情况出现时,本地企业将把国家竞争力提升到初级生产要素之上。在这段过程中,如果政府不作太多的干预,本土企业将发展出自己的全球化战略,并能持续竞争优势和发展。最后,随着成本过高的生产活动移到海外进行的脚步,国家生产力也继续提升。(www.daowen.com)
因此,在国家发展的经济战略中,外资应该只是因素之一,而且必须随时调整。当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时,重心应该转移到本土企业身上。新加坡和爱尔兰的调整发展重心行动太少也太慢,对本土企业的发展也缺乏足够的耐心。
当本地企业在某些产业或产业部门发展出竞争优势时,政府应该争取外商加入。此时,外商的角色是促成产业集群的种子。它们可以扮演国内市场中的挑剔型客户,刺激本地企业进入相关产业或朝新的产业环节发展。不过,引进的外商数目必须很多以形成竞争局面,并将竞争的效果扩散到国内产业界,以提升支持性相关产业的水平。政府也应该鼓励本地企业学习外商在相关产业中的运作模式。这不仅是为了产生进口替代效果,更可促使本国企业成为国际级的竞争者。可惜的是,发展中国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除非它能从人力资源、技术、科技水平和支持高级竞争优势的基础设施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使发展效应同时产生。
如果跨国公司进入本国投资,不只考虑初级生产要素,政府应该对这一类的外商多加鼓励。反过来说,如果只以廉价劳动力成本为考虑因素,这类跨国公司的投资稳定性并不高。发展中国家必须意识到,如果本国是整个区域或特定产业环节的生产和营销中心,外商的投资意愿会更强。经由这种投资,该国也将成为跨国公司的准“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