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十国品牌竞争历程:韩国成本战略 vs 意大利品质竞争精神

十国品牌竞争历程:韩国成本战略 vs 意大利品质竞争精神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而言,韩国企业主打成本战略,竞争重心是对价格敏感的产业环节。今天的韩国,支持性与相关产业虽然有发展的迹象,但是竞争主力还是放在下游成品上,它们的产品设计、零件、生产设备大多仍由国外进口。然而更重要的是,战争并没有摧毁意大利国内市场高水准的需求品位、企业家精神,以及国内活跃的良性竞争。

十国品牌竞争历程:韩国成本战略 vs 意大利品质竞争精神

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为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尽管每个国家所处的竞争发展阶段、发展路线并不相同,但是通过经济发展阶段的架构,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本书所研究的10个国家未来将面对的重大课题,这也是第13章要详细讨论的重点。

图10-7显示出各国自战后以来竞争优势的演变,以及竞争力的发展阶段。该图一方面反映出各国经济形态的转变,同时也是前三章的总结。

狐假虎威的新加坡 前面对新加坡的叙述不多。新加坡虽然进步很快,但是经济规模仍处于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它主要以工资低廉、教育水平高的人力资源,以及道路、港口、机场、电信等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外国的跨国企业来此发展,但是本国企业的发展有限,而且也不是政府产业政策考虑的重心。新加坡能够提高国内的生活水平,主要是它致力于提高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水平,进而带动工作质量的表现。在这方面,其他同等级的国家无一能及。例子之一就是在美国的外籍留学生中,新加坡的平均比例最高。但是,新加坡毕竟还只是一个外商公司的生产据点,而非国际企业的发展基地;国外的跨国企业使得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快速,风险性也相对低于韩国。然而,除非新加坡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国际性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总部,不然它的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韩国自立自强 韩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走上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国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纺织、成衣等资源依赖性产业。韩国与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投资导向阶段。韩国能有这样的成就,原因是它的政府和企业选择风险性较大的发展路线,它们努力发展本土性产业,减少对外商的依赖,并向国外大量贷款进行国内投资。这步险棋使得韩国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大增,也争取到长期的经济繁荣。

图10-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竞争力的发展情形

处于投资导向阶段的韩国,表现依然卓越。它不断引进外国技术,而且积极进行大量投资,保持机器设备的现代化,不怕风险勇于承担,以及国内竞争充满活力,这些使韩国一些准高级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也有不逊于发达国家的表现。一般而言,韩国企业主打成本战略,竞争重心是对价格敏感的产业环节。它们的产品和工艺技术虽然很新,但是尚未达到高水准的程度。在国际市场竞争里支撑它们的优势是工资低廉、技术好、生产率高的劳动力,以及现代化、有效率的机器设备。在引导投资方向、限制外国投资、协助企业取得国外技术和保护国内市场等方面,韩国政府不但不遗余力而且作风强势;和新加坡政府相比,韩国同样致力于提高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新加坡与韩国政府的相异之处在于:韩国的政策主要针对本国企业的发展、较少迁就外商公司的需要,政府和企业也朝研究发展方面投资。

造成韩国未列入发达国家之林的因素很多,例如韩国产业在引进外国技术并加以内化方面的能力还不足。针对这一点,韩国企业事实上正在进行加强。它们除了努力发展技术、寻求自己的国际市场渠道、建立自己的产品品牌外,还有一批韩国大企业已展开全球化战略。不过,韩国人要把经济推入创新导向阶段,还缺少支持性与相关产业以及国内市场的需求。今天的韩国,支持性与相关产业虽然有发展的迹象,但是竞争主力还是放在下游成品上,它们的产品设计、零件、生产设备大多仍由国外进口。此外,韩国国内市场的专业程度和挑剔程度,也尚未形成企业改善与创新的压力。韩国产业的挑战是:如何维持发展状态,使经济顺利进入创新导向阶段。

步履蹒跚的丹麦 前面对丹麦的叙述不多。这个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创新导向阶段,它的企业主要是集中在农业、食品、日用品、医疗保健等几个产业集群,并形成丹麦的竞争优势。不过,丹麦的经济发展功力还不及其他发达国家,人们的创业动机日趋模糊、产业竞争不够激烈,再加上政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等,都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威胁。丹麦经济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它在提高生产要素质量的速度上,落后其他发达国家甚多。如表7-1所显示,丹麦的整体生产力增长过于微弱,制造业的表现尤其差。如果照目前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丹麦的经济将越来越依赖生产要素成本和外商公司的本地投资,后者又将成为丹麦经济发展的限制。

意大利的跳跃式发展 战后的意大利,经济发展是由生产要素导向阶段直接迈入创新导向阶段,产业发展程度也仅次于日本。意大利经济的崛起,主要源自两次世界大战对旧有经济的严重破坏,以及低廉劳动力所形成的竞争优势。然而更重要的是,战争并没有摧毁意大利国内市场高水准的需求品位、企业家精神,以及国内活跃的良性竞争。这些因素使得意大利不但能推进高水准产业环节的发展,还能挖掘产业集群的深度,形成零配件产业,同时也培养出健全的机械工业。10供应商、客户和机器设备制造商之间的相互支持,促使意大利经济快速发展。另外,意大利从1969年起,工资已开始显著增加,里拉在1978年止跌回升,这些都有协助意大利产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效果。在这些条件的配合下,意大利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转型成功,成功地走入创新导向阶段。

意大利不像韩国或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投资导向阶段。它能在短短数十年间由生产要素导向阶段跃入创新导向阶段,背后的支撑力量包括几个世纪以来的产业历史、充沛的技术人力、重视科学文化、挑剔的国内市场需求、国力富足,以及相对于亚洲地区国家更高的生活水平等。意大利的成功产业大多不以规模取胜,因此避开了大额投资的门槛。这些长处加上高昂的创业动机、不利因素的压力,以及激烈的竞争,结果就是该国产业的快速增长。

意大利政府曾在20世纪70年代,对钢铁、汽车化工能源等产业部门进行大量投资,试图将意大利经济带入投资导向阶段。然而因为国内缺乏有效率的竞争对手、国内需求、基础设施、技术发展等其他关键要素的配合,意大利政府的努力还是以失败收场。即使政府本身也是问题重重,由于政权频频更迭、容易对政治压力妥协,政府也未能在产业政策上站稳脚跟。幸运的是,意大利政府在干预产业以外仍有很好的作为,成为支持性产业进入创新导向阶段的一大动力。

意大利的经济,表现出不假外力即能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意大利许多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它们能很快转入其他产业环节和差异化的领域,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时装家具、食品及其他部门的产业集群更加进步,它的机械工业和特殊零件产业也有明显的改进。意大利的进步程度只有日本可以相比。整体而言,意大利产业仍然维持着良性的发展节奏,不过除非政府政策和企业战略能作调整,不然这样的经济发展仍有它的局限性。

瑞典前景不妙 瑞典的经济在21世纪初已全面转型成功,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入创新导向阶段。这个国家的经济过去相当依赖天然资源,战后却成功地转入运输设备、机械等其他高级产业,并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集群,使得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瑞典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需求精致的国内市场、人力素质持续提升、产业集群之间具有互通能力。另外,由于新原料的出现,挑战了瑞典原先在天然资源上的优势,这种不利因素压力,也迫使瑞典产业积极提升技术水平,并向更精致的产业环节发展。医疗保健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大量投资,又引导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

过去几十年间,瑞典不但保持并加强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制造业生产力的改善也在持续进行。然而,存在的问题是,这个国家产业发展的速度正在减缓中。形成危机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瑞典货币的定期贬值。这项政策虽然强化了产业在价格竞争上的作用,但也造成生产要素导向产业的发展后遗症。此外,个人工作表现奖励不足、国内竞争趋缓、新企业不足等问题,也限制了瑞典的现有产业和新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个更严重的现象是——国有企业比重过高。和民营企业相比,瑞典的国有企业生产力明显偏低,但是却吸纳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这种情形也导致急需技术人力的瑞典企业必须到海外生产。今天的瑞典虽然还能维持既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但是新兴产业的表现却交了白卷,整体生产力的增长也过于缓慢。这个国家标榜平等主义精神,免除了它陷入富裕导向阶段的泥沼,但也很难出现大踏步的进步。瑞典的经济并不差,但是要继续维持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能有些力不从心。

变革无人能及的日本 日本是战后经济最成功的例子。它从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开始,以低廉的劳动力从纺织等简单制造业展开竞争,加上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发展等的先决条件,很快推进到投资导向阶段。在投资导向阶段,具代表性的产业包括:钢铁、收音机、小型汽车、造船轮胎等,它们积极引进外国技术,投下大笔资金发展现代化设备,再加上激烈的国内竞争与依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自然建构出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然而,日本不同于韩国的地方在于,日本的产业发展通常是先满足国内需求再出口。国内市场条件给了日本企业抢先进入的优势,提高它们海外市场的渗透能力,也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步子。(www.daowen.com)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创新导向阶段。这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条件不断地发展,企业内部的多元化也使它们的力量迅速延伸到支持性、相关性和下游产业等部门。自1978年以来,日本最大净值的外销产业是机械产业和特殊零件产业。由于日本人有效转换不利因素的影响,能源成本、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反而成为自动化和创新的压力。这个国家的产业集群不断扩大,国内需求也成为全球最挑剔、最能接受新产业的市场。同时,国内继续保持激烈的竞争,使得创新活动不虞中断,资源密集、简单加工的产业则逐渐移出。

在当代产业竞争史中,我们很难找到与日本有相同表现的国家。1986年日元升值,导致企业经营战略和政府产业政策改弦更张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经济增长步调变得更快。在半导体、工业机器人、高级材料等新产业方面,日本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领导者。这种领先优势又回过头来协助其他产业的发展。不过,日本如果想要继续维持领先地位,政府政策和企业战略必须更灵活地调整、修正。

居安忘危的瑞士 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进入创新导向阶段。它虽然是个小国,却有和国土不成比例的产业规模,并且在精致化的产业中称雄。形成瑞士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人力素质的提升、深厚的技术基础、国内市场对高级产品的需求,以及高工资的压力。另外,该国的低利率和股东同心协力的态度,也是鼓励企业持续不断投资的重要因素。

但是,处于富裕导向阶段的瑞士,许多产业如仪器、机械等高级产业,正由国际市场退出,仍能维持竞争优势的则是和奢侈品财富相关的产业。更令人担心的是这个国家的国内竞争处于衰退中,金融体制也限制了经济的活力。瑞士的问题是,几十年来的繁荣淹没了人民的事业动机和冒险精神,新企业的增加速度太慢,以至于无法刺激国内市场的竞争气氛,结果生产力无法有效提高。

日渐脱节的科技大国:德国 德国挟带着优越的科学与技术实力,在19世纪末就进入创新导向阶段。德国产业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它有独特的自我强化机制,优秀的机械工业带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可以带动其他周边产业的表现,而且也显示出提高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机制已经出现等。一个良性发展的钻石体系,使德国经历了两次战火后,仍能顺利恢复到创新导向阶段的经济优势。

不过,当前的德国正走向富裕导向阶段,它的市场流失率大大超出获得率,所流失的市场除了资源性、简单加工产业,还有像机械、仪器、运输设备乃至化工等高级产业。另外,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财务出身的接班管理人,连带改变了投资人和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势力逐渐增强的工会,也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活力,国内产业竞争日渐疲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德国与全球的新产业发展脱了节。

美国的失落问题 同样,19世纪末进入创新导向阶段的美国,经济优势大部分来自资源密集的产业。美国产业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期间,呈现出脱胎换骨的面貌,主要是良好的大环境形成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国家对提高生产要素的大量投资、引导市场需求、强烈的个人动机、对自由竞争的坚信不疑,以及居全球领导地位的电子、塑胶、机床、广告等重要支持产业,发挥了相辅相成的效果(见第7章)。

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和瑞士、德国一样,开始遭遇到竞争优势衰落的问题。重要的产业或产业环节不得不弃守,增加的却是一些资源密集、原材料产品的产业。以美国的人口来看,它的出口产业比例偏低,这也反映出它正丧失创新导向阶段应有的表现。美国虽然还拥有许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新企业的增长情形也不错,但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却正在消逝。

今日的美国,能表现竞争优势的大多是与休闲、大众消费、财富管理,或需要积累大量投资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国防计划,或天然资源产业。美国经济正迈入富裕导向阶段的迹象包括:产业竞争的叫停或消失、保护主义高涨、投资者和经理人不愿大量投资等。美国如果不能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有效处理,并对已经落后其他国家甚多的人力资源素质问题进行改善,它的经济活力并不乐观。

陷入财富泥淖的英国 英国处于富裕导向阶段的时间最长,也是本书研究国家当中外销市场流失最严重、新收获最低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太慢,英国虽然有傲人的财富及一些持续繁荣的产业,但是国民生活水平几十年来却在持续下降。这也是典型的富裕导向阶段的经济写照。

造成英国经济走入富裕导向阶段的问题很多。最明显的是人民的工作动机低落、人员素质下降、创新速度缓慢。其他问题包括:形式大于实质的竞争方式、前殖民地国家对母国产品的要求不高、一流人才不愿意留在产业界、股东监督不够、管理层自以为是、外界对企业的改善压力不足,以及对技术和设备的投资不够。这些问题彼此影响后,又形成更严重的经济衰退

英国的产业表现也是说明富裕导向阶段的经济面貌的最好例子。英国能够在国际上竞争成功的产业是休闲、娱乐、高价位消费品、财务管理等领域。进一步观察,它们包含了香烟、威士忌、拍卖会、电影唱片书籍、精品家具、高级服饰、财务管理、企业服务、高价位产品零售店。能够在工业上有表现的产业如制药、化工、工程顾问等,又根植于这个国家过去长期在基础设施、科学及高级专业人才的投资上。英国有许多跨国企业,并在消费品产业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与英国较早发展工业,具有抢先进入的优势有关。此外,长期处于富裕导向阶段,也造成英国技术人才和其他各种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薪资偏低,连带使这个国家成为印刷、咨询、广告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研究业的低价竞争地区。英国另一类出口产业是石油和天然气,这也是在天然资源承继下的典型表现。

撇开这些成绩不谈,英国在大多数的基础制造业和中间产业上,已看不到竞争优势;这些产业在国际市场土的溃不成军,也是英国出口大幅衰退的关键。即使像机械工业和大规模生产的高消费品领域,英国企业的身影也日渐模糊。

英国的情形说明了在富裕导向阶段,产业间会彼此相互影响,导致经济呈螺旋状下滑。处在这个阶段中,一个产业丧失竞争力时会波及其他产业,失业率会持续增加,政府收入的减少又造成教育、研发与基础设施的缩减。平均收入降低,一般社会大众对奢侈品的需求日渐减少,只有供应少数有钱人的奢侈品产业一枝独秀。

近年来的英国经济稍有起色,产业界努力改组、削减赘肉、致力于生产力的提升,但是成效如何,还是未定之数。英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和其他国家相比,它的工人技术水平还在持续下降,国内市场对精致型产品的需求不定,产业竞争接近停滞。这种富裕导向阶段的经济一旦定型,无论要防止它继续恶化还是要走出恶性循环的困局,都需要几十年的长期抗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