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避免企业目光短浅的陷阱?

如何避免企业目光短浅的陷阱?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企业也缺乏懂得现代化技术的工人,管理结构更是妨碍各部门间的团队合作,僵化的工作规定也是造成企业无法创新的障碍。在大多数美国企业高层主管的收入中,红利部分来自企业的年度经营表现。在只挥霍而不投资的战略下,美国企业竞争力的衰退也是必然的。竞争力衰退是影响美国产业的根本变化。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正逐渐枯萎。在国际竞争问题上,美国企业的回应方式是最糟的。

过去几十年间,美国企业的产业发展与创新速度不断地削弱,其中之一就是有技术背景的资深管理人不断地减少。德国、瑞典和日本的企业负责人通常是研究人员或工程师出身,很自然地,他们视发展最现代科技为唯一专业上的成就。而美国经理人大多缺乏技术背景,要他们了解改进产品与流程技术所能带来的利益十分困难,因此他们对于在改善技术上投资也就比较缺乏自信

另外,美国的一流人才也不以产业为主要目标,他们大多投入法律医疗金融领域,唯独遗漏了技术方面。肯进入产业界的人才往往也以日用品、娱乐、房地产、服务、电脑等吸引人的产业领域为主,这些领域很自然地成为美国的竞争优势所在。

美国企业也缺乏懂得现代化技术的工人,管理结构更是妨碍各部门间的团队合作,僵化的工作规定也是造成企业无法创新的障碍

员工与管理层工作动机的改变,也是企业创新缓慢的原因之一。由于美国企业的内部培训不足、公司经常裁员,因此员工很难培养专业能力,很难和公司形成向心力。美国的富裕更导致人们工作意愿低落,很难将兴趣转移到其他领域。结果造成技术发展的停顿,企业内积累产品与制程的经验也明显不足。

短线的投资态度 在企业方面,美国公司的目标往往也妨碍到产业的发展。战后初期,美国资本市场提供大量低廉的资本,使得新企业与有潜力的领域有充分的发展机会。当时的低利率以及公开上市容易,加上数百万名退伍军人投入产业界,塑造出了产业乐观的气氛与源源不绝的创新。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的目标开始转变。当时美国的利率已经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高的,企业界自然无意投资。影响更大的是美国股票投资人的态度改变了。这一时期,由于股票交易利润是免税的,法人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开始大量增加。问题是,其他国家的法人投资者往往将企业视为永久资产,而且认真执行他们的经营权,美国的法人投资者却将兴趣放在企业季报表的营业表现上,市场中因此出现大量高薪的投资顾问,他们带着投资人授予的尚方宝剑,评估甚至撤换表现不佳的企业总经理。经理人又将压力转嫁到项目经理每年、每季的表现上。由于公司只着眼于短期的获利表现而缺乏长期的发展思考,每一季的损益表现就成了项目经理决策时的最大考虑因素。如此一来,再加上免税的推波助澜,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交易量立刻大增。当企业短期经营不佳时,经理人马上会被处罚;而且企业需要不断制造利好消息,以满足投资人的兴趣。

即使后来美国政府课征证券所得税,也无法吸引投资人注意企业的长期表现,或改变他们只关心股利好坏而不愿意再投资的态度。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是极少数课征长期资产所得税的国家之一。1986年的税制改革,更把长期资产所得税率提高到一般所得税率的程度,这种做法使得短线投资人只增不减。25

立即兑现收益的要求 影响美国投资人态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上市公司的经营形态。投资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力很低,他们也很难成为董事会的成员,企业经营不善的唯一整顿方式就是接管或合并,因为这种做法能为法人投资者带来立即兑现的资本收益,结果这种做法大行其道。当企业改组时,短期间内它会因为处理多余资本、降低成本,或撤换表现不佳的管理班子等行动,而有很多利好消息,但是很快又回到短期经营所应有的压力循环中。美国企业与日本竞争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当它改组时,多余资本往往分给股东,而非增资经营。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产,自然就无法也不愿意冒险或进行战略性的创新行动。

自私的经理人 第三个影响美国企业目标的重要因素是上市公司经理人的事业诱因。在大多数美国企业高层主管的收入中,红利部分来自企业的年度经营表现。美国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因为流动频繁,所以他们通常会把公司的盈余转为红利,而不是在不确定的来年再投资。这也形成美国企业一再延误长期投资,但常有高额盈余与丰厚红利的现象。(www.daowen.com)

在这些因素的交互影响下,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一再被损害。在本书所研究的各国当中,美国是以投资回报率评估投资机会最明显的国家,美国企业也常用杀鸡取卵的经营方式,而且一旦碰到外国竞争对手,它们往往是另辟蹊径而非正面迎战。26在美国,除了一些愿意持续投资、发展竞争优势的项目外,一般企业莫不屈服于大环境的制约,这也加深了自己经营上的问题。在只挥霍而不投资的战略下,美国企业竞争力的衰退也是必然的。

毁灭生机的并购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并购与联盟最能使企业迅速成长、刺激股市表现、增加项目经理人的收入,所以美国企业也是并购、联盟频率最高的。27然而遗憾的是,每次并购过程中,重新投入新产品、新厂房、新技术等可以提升竞争优势的资本却明显不足,美国企业常常忽略了内部多元化发展的真正效益。

事实上,美国企业在并购活动中,更多关注的是与本业无关的领域。根据作者的研究显示,美国企业的并购案大多以失败收场,一些产业的龙头企业甚至因此而退出竞争舞台;28无数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在一连串的企业买卖中元气大伤,第5章提到的美国医疗检测仪器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并购除了带来声势浩大的幻觉外,对攸关竞争优势的创新活动毫无帮助。并购者对被并购的企业通常缺乏真正的关怀,也很少提供对方需要的技术。29并购提高了企业的账面价值,但因缺乏再投资而形成近乎败絮其中的虚胖。

竞争力衰退是影响美国产业的根本变化。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正逐渐枯萎。几十年来,汽车、钢铁等产业供不应求的环境与寡头垄断的优势,导致企业不但排斥竞争,对创新的意愿也很低。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美国家出现大量的新企业,竞争的信念使得它们不断收获成功的果实。这些企业通常有一位白手起家、不畏艰难的企业家在把舵。随着时间的流逝,元老们的共同记忆逐渐模糊,大批职业经理人进驻接管,加上资本市场形态变化的推波助澜,企业的运营往往由发展转为防守,并失去了创新的兴趣。近年来,主要竞争者间的并购更强化了美国许多产业内部的垄断局面,里根政府大幅放宽《反托拉斯法》中有关企业并购的规定,更形成火上浇油之势。

在国际竞争问题上,美国企业的回应方式是最糟的。它们一贯的方式是并购、缩小防御范围、裁员与处理多余资产。在只顾眼前利润、不关心国内产业集群发展的自私心态下,它们或在海外生产,或由国外进口精密零件,所有的行动只为追求短期利润和维持市场地位。这些做法也许一时有利,对长期竞争优势却毫无帮助。直到今天,真正能对竞争优势有利的产业创新与发展动作仍未出现。

在竞争优势的恶性循环中,美国企业还学会奔向华盛顿向政府求援,并抱怨外国企业的倾销政策。美国虽然自称是自由贸易国家,近年来却逐渐转向保护主义,各式各样的市场秩序协议,将许多产业市场切割得七零八落。这种刻意限制竞争、客户权益一再受伤害的情形,充分表现在机床、汽车等产业中。

值得庆幸的是,美国迄今仍保有鼓励新企业发展的条件,这使得美国的经济危机不至于更严重。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新企业走上国际竞争舞台的机会却是微乎其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