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比亚迪之父”王传福,践行克里斯坦森的“破坏式创新”理念。无论是电池生产、手机代工、汽车制造,他都运用得淋漓尽致、游刃有余。
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王传福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自己动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100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王传福将技术密集型的电池生产改造成劳动密集型。他自创的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化生产线所具备的成本优势,成为他日后商战无往不利的“尚方宝剑”。凭借成本优势,比亚迪很快占据了低端市场,仅在1995年就卖出3000万块镍镉电池。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在镍镉电池市场,王传福只用3年时间便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在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占领市场后,从1997年开始,比亚迪尝试自主研发锂离子电池(Li-lon Battery)。我国有着得天独厚丰富的锂矿资源,这是发展锂电池的优势之一。经过几年的实验室准备,在技术比较成熟后,2000年王传福带了200万元人民币到日本买设备,日本公司告知:一间配备全自动化设备、全干燥的锂离子电池工作室需要几十亿元人民币。他决定延续之前的做法,通过自己研发设备,生产工艺改进、原料和质量控制来降低成本。“一项工艺经改进,给比亚迪带来了10倍的成本变化。”(www.daowen.com)
比亚迪的生产方式使锂电池的成本骤降,从价格上颠覆了整个电池市场。当时手机电池一直被日本企业垄断,每块价格平均为8美元,王传福一出手就把锂电池的价格拉到2.5美元。经过几轮降价,一块锂电池比亚迪的成本只需1.3美元,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洋则为4.9美元。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第二和第三位,实现了13.65亿元的销售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