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已经取代钢铁而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公司的未来,而且对整个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这个世界。
英特尔的商业模式(见图5-12):①微处理器(CPU)行业标准∧②定时升级(摩尔定律)∧③三维同步工程(产品、生产流程、供应链)∧④内建英特尔(Intel Inside)
图5-12 英特尔的商业模式
(1)“微处理器”行业标准。英特尔的“微处理器”(CPU)之所以能力挫群雄、脱颖而出,要归功于其战略营销。1979年时,摩托罗拉68000型微处理器远胜过英特尔8086型微处理器。而且摩托罗拉在“设计采纳”上已经赢得了相对于英特尔的竞争优势,英特尔的前途岌岌可危。由6名英特尔经理和外聘营销大师吉斯·麦肯纳组成的特别任务小组,进行了为期3天的紧张讨论,最终制订出一个代号为“运营击溃”的反攻计划。英特尔批准了这一计划,并安排了数百万美元的预算。
一周之内,超过100名“运营击溃”团队成员齐聚圣何塞的凯悦酒店。从那里开始,他们横跨全球,要在一年之内为英特尔赢得2000个设计采纳订单。英特尔展开的这场运动一举改变了局势,并赢得了2000个设计订单的胜利,而这其中就包括一个为IBM未来的个人计算机提供的设计方案。正是IBM这个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对英特尔“微处理器”的青睐,让英特尔得以“继承”个人计算机产业的“王位”(www.daowen.com)
(2)摩尔定律。所谓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的半导体数量每18个月增加一倍。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或者说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每18个月就要升级一次。对于英特尔来说,在最新一代微处理器上保持6个季度的领先,就可以拥有定价上的灵活性和高额利润。一旦竞争者推出一种仿制芯片,英特尔就迅速降价,从而严格限制模仿者的利润空间,使其无法得到技术投资所需要的现金流。
套用《商业周刊》的一句话,英特尔设定了“电光火石的速度,葛洛夫认为,英特尔会让仿冒者永远停留在追赶的模式里”。
(3)三维同步工程。英特尔研究出一套相当巧妙的三维同步策略,运用产品/流程模块化的特性,大幅简化了复杂的技术性挑战。在20世纪90年代,英特尔每次推出全新的微处理器,都运用原有的流程“平台”。相对的,每次推出新一代流程,也都会运用于原有的微处理器技术……运用这一套产品与流程交替更新的模式,英特尔在产品与流程之间创造了几乎完美的模块性,大幅度降低了新产品或流程推出时的复杂程度。
英特尔公司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工厂每4年就得更新一次,而汽车行业的厂房设备却可维持20年不变。
内建英特尔。“内建英特尔”广告于1991年启动,到1995年,“内建英特尔”的商标受到广泛欢迎,英特尔公司成功缩小了计算机厂商在选择芯片时的自由度。英特尔仅对微处理器品牌投资了3亿美元,就为模仿者又设置了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
不是计算机品牌,而是处理器成为对消费者最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转变改变了价值链上各个环节在品牌上的平衡,不利于IBM、康柏、戴尔等主要组装商,而有利于英特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