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遗传学中,产业结构在两种形态间更替循环,也呈现类似双螺旋的结构的结果:一种是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的垂直整合结构;另一种是由许多创新者各展所长而形成的水平分布结构。
整合型的产品通常由整合型的供应链所开发生产;而模块化的产品则出自模块化的供应链。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计算机产业结构无疑是垂直整合式的。三大公司——IBM、DEC、惠普都是高度整合的企业,此外还有宝来(Burroughs)、优尼维克(Univac)、NCR和霍尼韦尔(Honeywell)等。当时,所有的公司都倾向为自家的计算机系统提供重要元件,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到周边设备和硬体的电子零件,鲜有外求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产品和系统呈整合的状态。也就是说,各家的系统几乎没有交集。举例来说,DEC的周边设备和软件无法用在IBM的系统上,反之亦然。因此,每家公司在许多不同的元件上都以发展其各自特有的技术。
当时IBM具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但它固守封闭性的整合架构,使绩优的客户都受到束缚。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苹果公司因推出一种远比IBM标准机型更精致小巧的个人计算机而崛起,令客户纷纷购买。为回应此挑战,IBM的战略是成立新的部门以发展自有的个人计算机。IBM个人计算机部门决定舍弃垂直整合的模式与整合的产品结构,而选择把产品模块化,把微处理器外包给英特尔,而操作系统则交给微软。IBM的这项举措使其整个产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产业结构从垂直整合迅速转换为水平分布。市面上大量推出的个人计算机产品不再是IBM,而是IBM兼容计算机。模块化的架构吸引大大小小的公司加入竞争行列,成为产业供应链的一分子,其中有半导体、电路板、应用软件、周边设备、网络服务以及个人电脑设计组装等。(www.daowen.com)
在众多的“仿IBM”个人计算机中,康柏率先采用产品模块化架构进行产业分工。康柏于1985年推出内建英特尔80386微处理器的产品,其后又借由微软推出第一版Windows软件,打败了IBM。康柏把资源与能力专注在产品规划上,而把技术研发的工作交给供应商,如此一来,自然跑得比“蓝色巨人”IBM快得多。IBM丧失业界主导权,部分原因在于原有的大型主机部门无法忍受可能要屈居于新兴个人计算机部门之下;另外一个原因是,在与微软签署操作系统开发协议时,IBM主动放弃了专属权,而让微软钻了空子。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末期,苹果公司的麦金塔计算机(Mac)在个人计算机业界显然取得了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然而,苹果并没看出自己的主要优势在于操作系统,而一心想要发展软硬体兼具的整体系统。苹果的垂直整合模式使其优异的操作系统受限于硬件上的劣势而欲振乏力,反而是IBM兼容个人计算机奋起直追,在强烈竞争下逐步攻城略地。最后,苹果的操作系统被自己的硬件绊住,跟不上因高度竞争而模块化的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发展步调。如果苹果能了解上述产品架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动态,也许当初就不会自我设限,把大好江山拱手让给了微软公司。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克莱斯勒也循着这种模式应对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的竞争。克莱斯勒专注于设计、组装与市场行销,而在零组件技术的开发上完全仰赖于与供应商的互惠关系,而其供应商也不吝以最先进的产品回报。
克莱斯勒这项变革获得空前的成功,使公司由破产边缘一跃而为三大汽车公司中成本最低、每辆车平均获利最高的公司,营业额和利润一路上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