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面临着很多的岔路口,我们需要不停地做选择。每一个岔口的选择,其实不存在真正的好与坏,但它必定会造就不一样的人生。在物质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到迷茫,内心缺少一种坚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所左右。
不少年轻人,在择业的时候,完全没有自己的目标,都是看什么行业热门,什么行业赚钱,就投身其中,根本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件事,是否真的适合做这件事?结果,有的人做了一段时间,就失去了耐性,或是有了挫败感,就退了回来,重新起步;还有的人浑浑噩噩地走了下去,成了企业里的橡皮人,麻木冷漠。
我们真的要去学习一下工匠的做法。他们永远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认为正确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哪怕周围的人不支持、不看好,哪怕路上阻碍重重、艰辛万苦,他们也会义无反顾。有了这份坚定信念的人,最后都能取得不俗的成绩。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过《走遍中国》这一纪录片。2007年的时候,《走遍中国》栏目组拍摄了关于克拉克瓷的节目,其中讲到了陶艺大师林俊,让人颇为感动。
林俊从1983年开始收藏陶瓷,但他对陶瓷的热爱,却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林俊的父亲经常收藏一些书法、字画、陶瓷,这种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给林俊带来了熏陶和影响。
收藏是需要资金投入的,林俊没有这个闲钱,他利用业余时间创建了一个钢管家具厂,靠副业赚来的钱购买陶瓷。20世纪80年代,不少人都把家里的陶瓷卖了,换成现金,那段时间,林俊算是捡到了一些“便宜”,买到了很多珍贵的陶瓷。
到1997年,林俊已经收藏了200多件漳窑,后来他接触到了漳州窑,且有一部分是克拉克瓷。1999年,中国古陶瓷协会举办了漳州窑研讨会,邀请了300多位古陶瓷研究的专家学者,林俊也在受邀之列。当时,林俊收藏的漳州窑有几百项,成了一个系列,会后有200多位专家到他的家中参观,并鼓励他把收藏的瓷器、烧制工艺等整理成工具书。
这给林俊带来了莫大的动力,他下定决心要研究陶瓷的化学成分、窑炉结构等。此后,林俊便早出晚归,寻找标本,很多次都是无功而返,但他却总是交代窑址附近的农户,一旦挖掘出陶瓷后,立刻联系他。每次淘到新的标本,林俊都会赶到潮州博物馆、德化等地方进行实物核对,确定其特征和造型。
2007年,《走遍中国》栏目组来到了漳州,寻找“复活的克拉克瓷”,结果就找到了林俊那里,并拍摄了仅有的8个开光的克拉克瓷。(www.daowen.com)
然而,复兴的路走得并不容易。这些年来,林俊为了复兴克拉克瓷,吃了很多苦,而这些心酸苦闷,都是他独自承担的。为了做这件事,原本就没什么积蓄的林俊,变卖了自己收藏的汝窑和古董家具,才换取到了建立研究所所用的资金。
2008年,林俊总算如愿以偿,创办了克拉克瓷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跟行业内的一些专家进行理论研究。同年7月,林俊又创办了克拉克瓷研究基地,进行克拉克瓷的复制还原、恢复烧窑制作工艺等研究。
三十年来,林俊从钟情到复活克拉克瓷,走得艰难万分,阻碍重重,却从不言悔。他心里揣着一个复兴梦,就是盼着克拉克瓷能走得更远。在未来几年里,林俊希望能找到五个以上传承人,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碎片”的底蕴和文化。对他来说,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一份笃定的“钟情”。
行走在大千世界,脚踏着漫漫人生,唯有坚持自我方能找到前行的方向。优秀的工匠,从不怀疑自己的信仰和坚持,他们只坚信自己的传承。你无须去追随别人的脚步,适合别人的路不见得适合你,别人做不到的事也不代表你不行。你有属于自己的“沉香”,当有勇气坚定内心的方向。
很多人叹息没有机遇,其实不是没有机遇,而是没有主见。机遇源于新生事物,总跟在别人的身后走,就看不到契机所在,更没有自己的判断力,最终只会无可奈何的盲从,与平庸相拥。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
翻开史册,从古至今哪位取得成功的人士没有一份笃定的钟情?如果伽利略只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他如何发现自由落体的原理?如果哥白尼人云亦云,他的“日心说”如何会问世?如果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跟随别人的脚步,怎会成为令人敬仰的大师?如果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没有自己的独特经历、独特见解,如何创作出经久不衰的名著?
在成功之前,不要为了所谓的成功而放弃自己所专注的,从而迷失了自己;在成功之后,也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就像一首禅诗里所写:“开悟之前,砍柴挑水;开悟之后,砍柴挑水。”修一颗匠心,笃定自己的信念,我们都可以拥有一个充实的、有价值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