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育积极健康汽车文化:舆论宣传的重要角色

培育积极健康汽车文化:舆论宣传的重要角色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当说,现阶段,我国媒体舆论界的主流,也都认识到培育积极、健康的汽车文化,对构建和谐汽车社会及中国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并为此作出了相应的努力。放眼未来,为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可持续发展,从当代、从自身开始,就要坚持过简约的生活,实行最严格的反对浪费和最有效的奖励(鼓励)节约的政策措施。

培育积极健康汽车文化:舆论宣传的重要角色

应当说,现阶段,我国媒体舆论界的主流,也都认识到培育积极、健康汽车文化,对构建和谐汽车社会及中国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并为此作出了相应的努力。但也要看到,某些媒介,例如个别依赖于汽车(业)生存者,在传播汽车知识及相关信息的同时,确实存在片面性、非客观性,在宣传汽车及汽车业重要性的时候,说些过头话。厂商为了推销产品,在广告中“夸大其词”,尚有情可原,但作为第三者(中立者)的媒体,在报道或论述某事时,就不能不讲客观性,否则,将会误导大众。除此之外,一个在全国舆论界广为流传的所谓的“刺激消费”(自然也包括刺激汽车消费)的提法,仔细推敲起来也不怎么科学,容易在普通大众中产生误解,对构建和谐汽车社会、培育健康汽车文化以及中国汽车可持续发展有害无益,应予“正本清源”。

1.过分强调消费不可取

通过深入研究可知,时下在我国,普通老百姓所理解的“消费”与经济学家论道的“消费”是有差异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所意“消费”,是日常生活之“油盐酱醋,衣食住行”等,而后者所言“消费”,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专业术语,具有特殊的意义,其更多的是相对于生产而言的。如前面的有关段落所述,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曾经历过一次社会转型,即从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变到以消费(以及消费服务)为中心的社会,由消费(亦即市场)拉动生产。经济学家称,为了使经济有较快的增长,就得有更多、更大的消费(也就是说使人们有更多的需要,亦即扩大需求),有些媒介从理论上也“不明就里”,为了强调这层意思,干脆就说成要刺激消费。诚然,在经济学范畴内,如此说并无错,但普通老百姓并非人人都谙熟政治经济学知识及有关术语,他们仅凭自己基本的(文化)常识来理解消费。例如,如果说要刺激消费的话,那么就是要多消耗掉一些东两。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武维华教授最近的一项研究,从一个侧面为此提供了某种佐证。该项研究表明,在我国近年的餐饮消费中,为消费而消费的“面子消费”之浪费现象极为严重,甚至是“触目惊心”,每年浪费掉的食物总量(折算起来)可养活2.5亿~3亿人。君不见,在餐桌上(尤其是节庆时),许多人本来只需“点”少量(或适量)的饭菜就足以满足(客人)需要,但作为“东道主”者怕“点”少了会丢面子,一般会多出正常需要量的20%~30%,并且还说什么,多“消费”一些是“爱国”行动,可以为“拉动经济增长”做贡献。请看,在此情景下,“消费”竟然成了浪费的“借口”和“托词”。武院士对这样巨大的浪费现象曾痛心疾首。武维华院士的研究课题还认为,造成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当然主要是涉事者的责任,但与全国的不良风气很有关联,其中,在宏观经济发展中一些自诩(著名)经济学家和有关的舆论宣传,盲目地提所谓的“增加消费”及“刺激消费”等口号,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此类奢侈之风的蔓延。

另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不恰当的过度强调消费,也很容易导致以消费为中心或以消费为(唯一)生活目标的、为消费而消费的享乐主义的滋生,也就是陷入了所谓的消费主义的危险境地。由此可见,不分受众对象(尤其是面向普通大众),笼统地提“增加或刺激消费”的口号,很容易误导老百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对此,还是应该严格遵循中央的提法。2011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思想。按照笔者的理解,该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从提高广大巾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出发,促进这一巨大群体为改善原本较低、较差的生活状况而对生产与生活正常客观需求的较快增长,由此拉动经济(市场)的平稳较快发展。所以,这种扩大需求的提法要比扩大消费或刺激消费的说法恰当得多,可使普通老百姓更准确地理解中央的政策精神实质。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笔者在本节中,就尽量不使用“汽车消费”这个概念,而是以比较中性的“汽车的拥有与使用”来代替,尽可能避免负面作用。(www.daowen.com)

此外,盲目地、不恰当地提刺激消费,也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确实“地大”,但“物”并不“博”,相关的能源资源除以13亿,人均拥有量就少得可怜。现在,我国虽然按GDP总量计算排列世界第二位,但从很多基本性衡量指标上讲,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过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消耗了巨大的资源,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支撑此种粗放模式增长的能力越来越被削弱。据有关专家研究,未来若干年内,包括土地、各类资源、矿产原料、水等在内的自然资源将超过资金和技术,成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制约因素(见2011年12月23日《经济参考报》)。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又不允许走霸权扩张、对外掠夺之路,因此,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只能依靠我们自身,要把每一种、每一份资源物质(物件)的利用做到极致,效能发挥到最大,要精益生产、精益制造、精益管理、精益生活。对任何一项投入与物耗,都要精打细算,“斤斤计较”,推广循环经济。提倡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重复利用。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与习惯,倡导精益消费,杜绝和反对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据称,前不久一位国务院参事在一个公众场合上说,包括节能在内的一切节约行为,就是爱国家、爱自己、爱子孙。不尊重国情,一味简单模仿(效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其实,这些国家现在也在反思),到头来,只会给我国带来更大的资源浪费与损耗,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反之,必然降低自己及后代的消费质量与生活质量,有百害而无一利。放眼未来,为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可持续发展,从当代、从自身开始,就要坚持过简约的生活,实行最严格的反对浪费和最有效的奖励(鼓励)节约的政策措施。如此说,并不是要人们再从头过“贫穷”日子,也不是说经济不要增长,而是说其增长得要更合理、科学,不增加或尽可能少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不破坏环境,不制造更多污染物和排放物。据国际上有关机构的研究,若中国未来(几十年内)要实现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夙愿,人均实际GDP达到目前的4倍,那么其资源利用率就必须提高到当前的7倍,而现在我国在资源利用效率的多项指标上,均比世界先进国家低得多。

2.宣传舆论要提振人的精神

以上论及资源(亦即物质)等客观条件对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但此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精神文化等软实力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恰恰相反,在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挑战的当今时代,除了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之外,就是在舆论宣传上,大力提倡“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广义上的)氛围,很可能决定着这个国家的走向。如果一个国度被自私、贪污腐化、贪图享乐、好吃懒做、坐享其成、挥霍浪费、骄奢淫逸、萎靡不振之风所笼罩,那么它离衰败也就不远了。相反,一个国家即便暂时还很贫穷和柔弱,但只要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决心,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埋头苦干,人人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长期坚持不懈,则民族必兴、国家必强。纵观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精神文化软实力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均把提高文化(精神)软实力,作为增强其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眼下,国内学界都在讨论中国如何成功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不少人士也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诸如怎样更好发挥“投资、内需、出口”三驾马车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等。如此这般的认识并没有错,但其中却忽略了“精神”作为支柱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以笔者之见,上述三驾马车还需添上“农村农业)发展”这个强劲动力,再加上一个“精神文化”支柱(或精神文化“激励器”)。像日本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国,是世界上成功(或比较成功)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资源条件都不怎么优越(甚至很不好)。但这几个国家总体上讲,风气正,人们的精神面貌好,有积极主动、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劲头”,而个人生活则普遍都较(或很)节俭、低调,做事认真、实干。笔者曾在德国长期工作、生活过,对该国民众“富而不奢”的品行有切身感受。在此国,也有不少富人开豪华车,但他们并不张扬,在一些城市的街道旁或房前,会停放着很高档的汽车,但人们往往难以辨认它是什么品牌的车,因为车主把标牌摘下来了(或者是制造厂家在汽车出厂前,应车主的特别要求,根本就没有装配或镶嵌车标之类的代号或图标)。不像在我国,一些人的车明明是自主品牌,但却硬要把原来的车标换成诸如奔驰宝马之类的进口豪华车标。一个“炫富”,而另一个则怕“露富”,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世人都知道,德国人做事特别认真,其实,该国民众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个个都是“拧紧水龙头”。笔者在德国待那么多年,曾专门留意工厂、公共场所家居的设施,但从没有亲眼见过水龙头有“跑、冒、漏”水现象。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今,德国每户家庭每天的生活用水量,平均只有127L(而用于吃饭、喝水等只需要4-6L)。德国的T业用水重复使用,至少要循环3次。几年前,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在南京一间酒店用早餐。在拿食物时,她不小心把一片面包掉在地上。她将面包捡起,放回盘中接着吃。实际上,该国这种吃饭不浪费的现象十分普遍。该国很多餐馆都明文规定,白助餐和点餐都不能浪费。如果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以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并按规定罚款。据笔者在德国亲眼所见,这里的人们在餐馆就餐时,都会先仔细想想自己能吃多少再点餐,绝不浪费。在家做饭时,更是精打细算,通常都是称量后再做,几乎从来没有剩菜剩饭。韩国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行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得益于其特有的“民族精神”。举例说,韩国人在购买(拥有)与使用汽车方面,已形成一个非常强烈的观念,就是对韩国车“亲”,对外国车“疏”(即排斥)。在该国,进口车所占比例很低,绝大多数民众以开本国车为荣,而开外国车者则可能会被鄙视。我国当下风气正好与此相反,令人深省。这里,笔者再讲一个整个国家充满“富而不奢”风气的例子。巴林是海湾石油富国,到处是有钱人家,但多数人都过着比较节俭的生活,尤其是表现在拥有与使用汽车上。据去过该国的人士回来讲,在该国城区的街面上,很少见到有“悍马”之类的美国品牌高油耗汽车,而小型省油的日本车则比比皆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