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地区和国家相比,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从20世纪50年代初创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在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艰难成长和曲折磨难时期之后,进入21世纪,终于迎来快速发展时代。10年间,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速度,至2009年,按产销量统计,已超过日、美,在世界汽车排行榜上居首位。这表明,经过几代汽车人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标已基本实现,国产汽车能够满足民众消费的需求,汽车产业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中国汽车在数量规模扩大的同时,质量也在改善,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技术进步明显。
毫无疑问,对于我国汽车业目前取得的巨大成绩应当充分肯定,但对此也需保持冷静,不能估计过高。应该认识到,中国汽车迄今为止所达成的目标还只是阶段性的,成为世界汽车大国固然可喜,但世界汽车强国才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离世界汽车强国并非如有些人所言仅一步之遥,而是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此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用许多发达国家的标准看,虽然我国才刚刚跨入汽车社会的门槛,但因汽车在短时期内骤然增多,与汽车相关的社会各个方面很不适应,不协调、不和谐的矛盾凸显。我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汽车消费大国,并非纯粹是一件值得十分高兴的好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看,此乃“喜忧参半”。当前的客观状况是,中国汽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不少人圆了汽车梦,带动国家消费水平升级,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但另外一方面,汽车销量超高速增长,使我国拥有的汽车总量达到1亿辆(若包括低速汽车已超过1亿辆),每天都要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占用可观的国土(面积与空间),排出的废气污染环境日益加剧,生态被破坏令人心痛,许多地区,尤其是城市的交通严重拥堵使人目不忍堵,经济损失巨大。如此困局不仅给国计民生造成负面影响,给国家层面的应对能力带来巨大压力和构成挑战,还使汽车本身固有的使用优越性黯然失色。中国汽车正面临可持续或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抉择。通过分析可知,中国汽车可持续发展遇到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主要是自己不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依赖性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差;另一个是社会层面的,汽车社会的不和谐、不协调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则必将影响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层面的问题将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来解决,同时辅以其他措施;社会层面的问题则需要通过思想理论认识创新,以及以此为指导的观念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政策、管理等的创新来解决。
笔者关于中国汽车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总的思路是,以年产销1800万辆为起始点,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使行业(企业)从过去着重“上量”、“扩容”的粗放发展,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抓手的“重质”发展轨道;同时,要突破狭隘的汽车发展观念,创新汽车消费使用模式,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整个社会要齐心协力,妥善处理好汽车与生态环境、汽车与经济发展、汽车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构建和谐汽车社会,努力达成汽车与人、自然、社会等的和谐统一,让汽车更好地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为此,应主要采取以下战略举措(或发展途径)。
其一,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大局面下,中国汽车业今后应立足自主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掌控关键核心技术,做强关键零部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推进自主品牌创建,大力培育有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汽车品牌与企业集团,积极稳健地实施海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中国汽车发展空间。(www.daowen.com)
其二,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技术路线,积极而稳健地发展节能与包括清洁替代燃料在内的新能源汽车。
其三,我国今后欲构建和谐汽车社会,除了缓解能源供求紧张矛盾、减少排放污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修路、建停车设施等)、尤其在城市坚持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与智能交通、改善和提升交通管理水平等一系列与汽车使用有关的举措外,改变传统的汽车消费观念,创新拥有与使用汽车方式,也十分必要和迫切。通过舆论宣传和相应的政策等措施引导,大力提倡高效、节俭、节约、科学合理的用车方式,抑制奢华、求大求洋和攀比炫富以及张扬虚荣的不良消费行为。作为国家发展宏观调控的有关部门,应对我国构建和谐汽车社会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预判和粗略的描述。或者换一句话说,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依据国家社会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所包含的主要指标,尤其是与汽车使用普及直接有关的指标(例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环保要求等),运用不同的模型,大概测算出我国未来汽车总的使用(保有)量与销售市场规模以及发展速度,保持在怎样的一个水平上才是科学合理的(或者说才有利于构建和谐汽车社会)。若能如此,那么国家和中央政府就可有预见性地通过相应的法规标准、政策等措施,引导汽车市场和汽车消费,以市场引导汽车产业发展。这样,可避免许多盲目性,不至于等到汽车社会的矛盾已十分尖锐时,才着手解决要好得多,否则不仅难以奏效,还会使国家与社会面临巨大灾难性风险。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整个社会对此都应有清醒的认识。
上述的对策建议中的第一项,业界已有许多真知灼见,本书不赘述;而第二项,本书的前几章已作了详尽论述。以下对第三项进行概略研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