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09年底的有关资料和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家主流汽车企业都在扩产,见表1-1国内汽车行业部分企业近期产能提升计划,这些企业2010年的产能逾1700万辆,全行业估计会大大超过2000万辆。若当期年度全国市场的预期销量约为1500万辆,那么产能富余量将超过500万辆,即产能利用率约为75%,这已脱离了该指标的最佳理论值区间,未能充分发挥企业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结合表1-1和行业其他统计资料还可看出,至2012年及之后,全行业的产能扩张计划更为庞大,将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想。按照当前全国12家主流汽车企业披露的“十二五”计划,它们至2015年的产能将达4000万辆之多,是现在全球汽车一年总销量7000万辆的57%,若再加上其他企业的产能,则全行业的产能总量会更多,难怪业内外许多人都忧心忡忡:“中国真的要那么多车吗?”“世界能‘消化’掉如此之多的中国汽车吗?”(后面对此有详论)。从这个角度看,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很大。
表1-1 国内汽车行业部分企业近期产能提升计划
(续)
注:此表系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而成。(www.daowen.com)
业内一位人士尖锐地指出,当大家都在疯狂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这其中必然隐含风险。行业的客观现实也证明了这一论断。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某省一个目前以商用车为主的企业,因为最近大肆扩产“铺摊子”而深受其害,加剧了其现金流短缺的窘迫。据称,2009年该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只有50%。该年度的上半年还处于大幅度亏损状态(详见2010年1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据有关报刊载文分析,我国新一轮汽车投资热的扩产,主要集中于乘用车、微车和新能源汽车三个领域,尤其是微车。为了不错失国家扶持汽车下乡等政策所带来的商机,除了现有的微车企业积极扩产外,原来没有微车产品的企业也都竞相涉足,包括广汽、陕汽、奇瑞、海马、吉利、力帆等,皆公布了各自发展微车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微车形成和正在建设的生产能力至少达到700万辆。而近期的年需求量实际只有300万辆左右,产能富余一倍多。谁都知道,当下微车市场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拉动所致,一旦国家政策有所调整,市场如何发展则很难预料,存在很大风险。此外,基于国家将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新能源汽车又被划入此类产业范畴),几乎所有一线生产企业均公布了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据称,2011年,这些企业的计划产能都大大超过国家规划的50万辆。另据最新消息称,许多载货汽车企业也加入了当前全国汽车行业的扩产之风,老企业忙着提升产能,新秀企业则快马加鞭地建设新工厂。如此一来,载货汽车产能过剩也令人担忧。新一轮的投资热不仅表现在整车领域,还很自然地扩展到汽车零部件行业。近期,全国各地纷纷开建(或筹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甚至包括像银川、江门、惠州、内江等这些汽车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据粗略统计,全国大、中、小城市拟建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超过30个。有关人士指出,如此多的新建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免让人生疑。
在当前这股“汽车热”中,还有一件事着实让人匪夷所思,就是国内一些车企趁机“跑马圈地”。据称,2010年初,华泰汽车启动了鄂尔多斯项目(名目上,是未来将生产汽车50万辆,发动机100万台),当地政府批给华泰工业园用地6000多亩,加上其在云南曲靖、湖南宁乡等地的投资,所占土地估计有数万亩。与华泰相似,吉利在兰州购得大片工业用地,比亚迪在西安开建第二工厂,征用土地数量也甚可观。奇瑞更是北上大连,东人中原,均已获批大片用地。最近,奇瑞要在鄂尔多斯投资200亿元、建设新基地的事也在谋划之中,据称,当地政府已为之预留了大片土地。业内外有不少人士对此大惑不解:“难道鄂尔多斯对于汽车业而言,投资环境就真那样好而让众多厂家趋之若鹜?”
针对我国当前的汽车投资热和与之相对应的产能过剩苗头,自2009年第3季度以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尤其是发改委有关人士就不断指出,汽车行业要注意防止产能过剩问题,2009年度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80%左右)比较合理,2012年及以后,产能可能会大大高于市场需求。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未来几年产能利用率将出现下滑态势,严峻的情况下,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也可能低于70%,从而出现产能较严重的过剩局面。国外媒体研究中国问题的相关人士也指出,由于各个汽车厂家都竞相扩大产能,中国的汽车产业迟早会像钢铁和家电等行业那样,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详见2009年11月11日《参考消息》)。综上所述,提出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及其风险性问题,并非如有些人所言是伪命题,而是真知灼见(或者说具有一定的远见),值得业界和中央及各地政府有关部门三思,切莫铸成历史性大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