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目的
(1)用计算机与电子天平联用。用沉降法测定滑石粉的粒度分度。
(2)了解计算机与电子天平联用测绘沉降曲线、拟合曲线方程、研究粒度分布的原理与方法。
2.实验原理
粒度分布测定是指使一悬浮液中的粒子在重力场作用下而沉降,从不同时间内的沉降量求得不同半径粒子相对量的分布。它的测定理论根据是基于斯托克斯(Stokes)定律的力平衡原理:假设半径为r的球形粒子在重力作用下,在黏度为η的均相介质中以速度为υ做等速运动,则粒子所受到的阻力(摩擦力)f由下式决定:
由于粒子做等速运动,所以这一摩擦力应等于粒子所受的重力 ,即
式中,η为介质黏度(Pa·s);υ为粒子沉降速度(m·s-1);ρ为粒子密度(kg·m-3);ρ0为介质密度(kg·m-3);g为重力加速度(m·s-2)。
由式(3-98)可得
若已知η、ρ、ρ0,则测定粒子沉降速度υ,就可算得粒子半径r值。
图3-54 简单的沉降曲线
设沉降前不同半径的粒子均匀地分布在介质中,而且半径相同的粒子沉降速度都相等。若悬浮液中只有一种同样大小的粒子,在沉降天平中测定该悬浮液在不同时间t内沉降在盘中的粒子质量m,做出的m-t曲线(沉降曲线)应该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OA,见图3-54(a)。当时间至t1时,处在液面的粒子亦已沉降到盘上,即沉降完毕,其总沉降量为mc。此后AG即成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根据盘至液面的距离h和t。可以算出这种粒子的沉降速度:
将此式代入式(3-99),则粒子的半径:
相应的沉降时间为
对于含有两种不同半径粒子的系统,其沉降曲线形状如图3-54(b)所示。在大粒子沉降时总是伴随着小粒子的沉降,OA段反映了大粒子和一部分小粒子的共同沉降,因此斜率较大。至t1时,大粒子全部沉降完毕。此后只剩下较小的粒子继续沉降,因此沉降曲线发生转折,沿AB段上升。至t2时,小粒子也沉降完毕。mc为两种粒子在沉降盘上的总质量。
为了求两种粒子的相对含量,可将线段AB延长,交纵轴于S。OS即为第一种(较大的)粒子的质量,mcS即为第二种(较小的)粒子的质量。因为线段AB是表示只剩下第二种粒子时的沉降曲线,所以其斜率为这种粒子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量。显然,在t2时间内沉降的小粒子质量应为将总量减去小粒子的量,即为第一种大粒子的量,所以Omc-mcS-OS为第一种粒子的沉降量。
实际上所遇到的悬浮液均为粒子半径连续分布的体系,即多级分散体系。其沉降曲线见图3-55。
在某一时间t1,已沉降的粒子质量为m1,按大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半径大于的粒子已全部沉降,另一部分半径小于r1的粒子仍在继续沉降。过A点作切线与纵轴交于S1,则m1S1表示半径小于r1的粒子在t1时间内的沉降量,而OS1则表示半径大于r1的粒子全部沉降的量。到t2时,可作B点切线与纵轴交于S2,OS2表示半径大于r2的粒子全部沉降的量,m2S2表示半径小于r2的粒子在t2时间内沉降的量。同理,OS3表示半径大于r3的粒子全部沉降的量等。
图3-55 多级沉降曲线
因此,OS2-OS1=S1S2=ΔS1~2表示半径处于r1和t2之间的粒子的量。同样,S2S3=ΔS1~2表示半径处于r2和r3之间的粒子的量。若沉降总量为mc,则表示半径处于r1和r2之间的粒子的量占粒子总量的百分数,以此类推:定义为分布函数,以分布函数对r作图,即可得到见图3-56的粒度分布图。
本实验采用带有232接口的电子天平与计算机联用,自动跟踪记录沉降过程中沉降量随时间变化,得到沉降曲线。
图3-56 粒度分布图
3.仪器与试剂
AB104-N电子天平1台;计算机1台;玻璃沉降筒;不锈钢沉降盘;直尺;磁力搅拌器。
滑石粉-去离子水沉降液。
实验装置见图3-57。
图3-57 计算机联用沉降分析实验装置图
1-天平架;2-秤钩连线;3-恒温沉降筒;4-沉降盘
4.实验步骤
(1)沉降高度测量
①将秤盘平稳地挂到电子天平下方的秤钩上,用直尺测量秤盘底部到桌面的距离h0。
②把秤盘放入装有沉降液沉降筒内,测量桌面到沉降液面的距离h1。
③沉降高度h=h1-h0。(www.daowen.com)
(2)将洁净的温度计直接放入沉降液中,测量沉降温度t。
(3)依据沉降温度,记下对应温度t下介质密度ρ与黏度η。
(4)打开“DPZ Release Version.exe”文件,进入程序主界面,单击菜单栏“参数设置”,在弹出“参数设置”窗口设置实验参数,首个采样间隔为1s,总沉降时间为80min,设置完成后,点击“确定”按钮,返回主界面。
(5)用磁力搅拌机充分搅拌沉降液,确保所有粒径的固体颗粒在沉降筒内均匀分布。
(6)关闭搅拌器,消除离心作用后放入沉降盘,迅速将沉降筒移至天平下方,将沉降盘悬挂在秤钩上。(注:挂沉降盘前天平必须先“归零”,务必使沉降盘处于沉降筒中心位置。)
(7)单击“操作”窗口,点击“开始”,计算机开始自动记录时间(t)及相应质量(m),这步操作应在沉降液搅拌停止后20s内完成。
(8)仔细观察计算机屏幕所显示的数据变化是否灵敏且单调增加,如有异常,则实验重新开始。
(9)沉降完成后,点击“导出数据”,保存至D盘。
(10)滑石粉密度测定(图3-58)
图3-58 比重瓶
1-瓶身;2-带毛细管孔的瓶塞;3-盖帽
首先称量洁净干燥的空比重瓶质量为m0,注满蒸馏水后放入恒温槽恒温。15min后用滤纸吸去瓶塞上毛细管口溢出的液体,称得质量m1。倒去水后将比重瓶吹干,放入适量白土称得质量为m2。然后在比重瓶中注入适量蒸馏水,待白土完全润湿后,再将比重瓶注满蒸馏水恒温后,同上操作,称得质量为m3。按下式计算白土的密度ρ。
式中,ρ0为室温下水的密度,kg·m-1。
5.数据处理
(1)沉降总量的计算
在悬浮液中,半径很小的粒子全部沉降完毕需要很长的时间。为此,可用的外推法求得沉降总量,即在沉降曲线的末端取6~8个点,以各个点的沉降量m对应时间t的倒数作图,得一直线,此直线在沉降量轴上的截距相当于总沉降量mc。
(2)沉降曲线的拟合
本实验测得的沉降曲线可用如下的函数表达式描述:
式中,m(t)为沉降粒子的质量(g);t为沉降时间(s);a、b、c为与沉降系统性质相关的待定系数:mc为沉降总量。
(3)粒度分布曲线绘制
从式(3-104)很容易看出,当t=0时,m(t)=0,当t→ ∞时,m(t)→mc,这正是本实验所得沉降曲线所要求的。为表征粒子半径大小的分布,依据本实验原理,定义分布函数为
经运算整理可得
分别以分布函数F(r)对r作图,即可得到见图3-56的粒度分布曲线。
(4)计算机处理数据及作图要求
①采用外推法求mc。
②依据沉降曲线的测量值,采用计算机编程拟合沉降曲线,确定式(3-104)中的待定系数a、b、c,分别用相同沉降时间的测量值与拟合值绘制沉降曲线。
③按式(3-102)计算粒子半径r分别为13μm、12μm、11μm、10μm、9μm、8μm、7μm、6μm、5μm、4μm、3μm、2μm的沉降时间。然后在拟合得到的沉降曲线上找到相应的点,求取该点的一阶导数,建立切线方程,得到沉降量轴上各截距(见图3-56中OS1,OS2,…)。根据各截距值分别计算粒子半径为13~12μm,12~11μm,11~10μm,…,3~2μm,2~0μm等不同粒径范围内的相应沉降量ΔS值,计算分布函数,以对Δr得如图3-56中的粒径分布柱形图。也可采用对式(3-104)二次求导得,代入式(3-106)求得分布函数F(r)并对r作图,得粒度分布曲线。
6.思考题
(1)粒子的分布应与温度无关,为什么本实验要在恒温下进行?
(2)为什么要在充分搅拌后才能挂上沉降盘开始测量?若搅拌过猛,在沉降盘下出现气泡,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3)若悬浮液中粒子较大以致沉降速度太快,可采用什么措施减慢其沉降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