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产业政策产生之前,重商主义就曾经大量运用一些保护主义政策,对于国内的一些相关产业进行严密的保护,减少国外进口产品对于本国企业的冲击,从而维持本国市场的稳定。重商主义所保护的一些主要产业领域如农业,至今仍然是很多国家采取严密的贸易保护与产业支持政策大力加以扶持的关键领域。而重商主义所重点扶持的一些早期的制造业的实践,又为此后汉密尔顿与李斯特创立与完善现代产业政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即使到了产业政策理论真正得以产生之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早期密集使用产业政策的国家,在选择运用产业政策手段的时候,往往都处于经济发展的早期,本国的产业体系尚不完整,产业发展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相较于制造业已经取得较大成就的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这些国家在大量运用产业政策手段的时期,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当低下,技术水平与生产工艺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如果按照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古典经济理论思想的观点,那么这些国家明显将在制造业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处于绝对的落后,拥有绝对劣势。同时,相对与对科技水平、创新能力要求不太高的农业与采掘业而言,它们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远远大于在农业与采掘业上的差距,也就是说,这些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往往在于更为强调资源禀赋与自然条件的农业与采掘业,而它们的工业制造业则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地位。按照主流的思想,这些国家应该放弃发展工业制造业,而把更多的资源投向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与采掘业。然而在现代经济中,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够局限于少数几个部门,尤其是如果仅局限于技术能力相对薄弱、创新水平要求不高的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产业政策理论在诞生之初,其实是以一种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形式而存在的,其之所以能够在很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得以应用,也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具有通过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实现本国的工业化,推动本国的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发展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大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强烈动机。(www.daowen.com)
如果产业政策理论仅局限于对于本国市场、本国制造业的保护的话,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其将成为仅限于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择,对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来说,在通常情况下,它们根本没有必要对本国的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市场的力量就足以自发的实现对于资源配置与国际分工体系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看到,古典经济理论创立以来,在英、法等传统的发达国家就很快占据了领导地位,他们所倡导的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与自由贸易的观点,也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只有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之时,那些发达国家才会采取一定对于本国市场的保护性的产业政策。比如上世纪30年代,当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潭时,一些发达国家就大量地采取了以贸易保护为主导思想的产业政策。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 《斯姆特 -霍利关税法》,将进口产品关税全线上调了20%,以期通过减轻外国产品对本国市场的冲击,达到保护国货、推动本国经济复苏的目的。时任美国总统胡佛在任内最后时间签署了要求所有联邦政府项目使用美国原材料的《买美国货法案》。美国此举的结果是,引起了欧洲对其行为的报复,从而引起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战,使国际贸易几近停滞,最终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
因此,在产业政策理论提出之初,它其实是被作为一种仅适用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择,或者仅仅应用于危机关头的应急政策,而非是适合于世界各种不同国家在任何时期的共同选择。这样的产业政策必然由于如此重大的局限而难以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得到广泛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