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亚奇迹:能力建设的关键

东亚奇迹:能力建设的关键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世界银行对东亚奇迹的表述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东亚地区对于创新的关注,以及通过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提升本国能力建设的特点,这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东亚经济相较于拉美经济表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之所以东亚模式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也得益于其政策选择中对于创新与能力建设所表现出特别的关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重新正视了东亚模式在危机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东亚奇迹:能力建设的关键

世界银行对东亚奇迹的表述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东亚地区对于创新的关注,以及通过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提升本国能力建设的特点,这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东亚经济相较于拉美经济表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尽管克鲁格曼仍然对东亚地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质疑,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沉重地打击了东亚各国的经济,然而,这也成为东亚经济转型的契机。在此之后,东亚各国一方面加强了市场化改革,弱化了传统东亚模式中政府对于经济的直接管制,另一方面,也开始通过更具战略意义的宏观政府政策,引导本国的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从而促使东亚经济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2002年,世界银行又针对危机之后的东亚经济的发展发布了题为《东亚还有竞争力吗:面对全球世界的创新》,针对危机以后创新与能力建设在东亚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以创新与国际竞争为核心的东亚的新型政府政策的实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与国际竞争已经成为新的东亚模式的核心内容。[12]

其实,即使在早期的东亚模式中,创新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2001年,贾根良就驳斥了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提出的东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数量投入,而非效率提升的主流观点,通过对于东亚模式中的创新体系的研究,把学习与创新视为东亚模式的核心,从而揭示了东亚奇迹诞生的真正原因。[13]

重视教育与科技发展,一直是东亚经济能够得到稳定、快速发展的有效保证。在传统的东方儒家文化中,加强对于子女的教育一直是每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责任,而得到普遍的重视。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的恢复,也得益于战争为它保留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东亚各国一直注重加强教育发展,尤其是对于科学技术与专业技能的教育。如韩国就专门针对青年人设立专业性学校,用以培育他们的科学技能,从而提高本国的人员素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日、韩等东亚国家的学校中普遍加强了对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教育,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而且很多东亚国家还通过降低退休年龄的方式,加速劳动力人员的更新,从而保证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加适应社会环境的劳动力在社会生产中得以应用。

与此同时,东亚各国普遍加强了本国的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本国人民的基本素质,关注于青年学生的创造力的提升,并在早期教育中加强对于计算机与基础性科学等学科的教育,为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2000年,世界银行针对全球各个国家14岁以下的少年学生的科学水平与数学水平进行的调查中,在数学中平均得分最高的分别为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日本,远高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在科学考核中,中国台湾、新加坡、匈牙利、日本、韩国得分领先,其得分也远高于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也成为东亚各国加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佐证。[14]

经过多年的教育发展,截止1997年东亚危机爆发之前,东亚地区很多国家在总体的人才素质以及科学发展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它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一些创新性产业方面的差距也在不断的缩小,这也成为东亚国家的能力建设的突出成果。

东亚模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在于其政府执行了非常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与拉美模式相比,其政策选择固然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友好性特征,然而,利用充分和发挥政府在现代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向,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仍然是东亚模式的重要内容。之所以东亚模式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也得益于其政策选择中对于创新与能力建设所表现出特别的关注。(www.daowen.com)

拉美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相比,东亚国家普遍在二战中遭受了惨痛的损失,在战后初期经济发展处于极为低下的水平,社会经济极为落后,经济资源相对缺乏,国民经济部门不够完整,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公共设施相对欠缺。在这种情况下,东亚政府更多地选择利用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流向自身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亚国家受到战争打击的经济普遍得到恢复,国民经济体系逐渐完善后,东亚国家就开始转向运用政府力量,引导社会资源向更为关注科技创新和人力素质提升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流动。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现代产业部门在东亚国家逐渐得以形成,并由政府通过鼓励在这些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到上世纪末、危机爆发前,韩国在机械与电子等产业,中国台湾在计算机硬件部门,新加坡在电子信息技术部门,相继确立了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声誉。在这些亚洲国家的关键部门中,科学技术与创新能力始终是其发展的核心,这才是东亚经济模式的坚强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东亚国家普遍选择了区域经济协调政策,通过组建经济开发区与产业园区,针对一些高科技产业,提高本国的开放程度,鼓励社会资源甚至国外资源集中地投向狭小的地理区域中的特定产业部门,从而实现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在产业集群中通过组建创新网络,以实现鼓励资源的分离,并通过发展统一的集成供给商,以降低同一区域内相同产业部门的运营成本,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带动起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加强吸引能力的发展也是东亚模式关注于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东亚国家,针对一些高科技部门,政府往往会选择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创新成果,鼓励国外企业的直接投资活动,并通过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的学习与模仿,来缩小本国与外国的差距。并通过对引进成果的再创新,从而成功在这些部门中实现对于日本以及其他的领先国家的赶超。对于国外创新成果的学习、模仿与再创新,作为现代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成为东亚国家的后发优势的源泉。

尽管克鲁格曼等西方经济学家曾经质疑东亚模式过于偏重于资源的数量积累,却缺乏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然而,即使在危机爆发之前,我们仍然可以在东亚经济的很多部门看到政府对于创新能力建设的关注。这些创新能力的发展固然是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权力而得以发展,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效率损失,然而科技创新在东亚模式中的作用并不容完全否认。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重新正视了东亚模式在危机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创新产业发展计划也成为很多国家新的选择。新世纪以来,可以说,除了少数低收入国家,创新已经成为大多数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传统的单纯依赖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化的阶段已经彻底过去了。[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