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能力建设与技术创新概念引出

能力建设与技术创新概念引出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创新的普及,创新利润的消失,又将引起经济收缩,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周期的客观现实。而解释这一问题的重点就在于研究能力建设在创新经济学中的地位。知识与技能构成了创新的基础。这也就导致了在斯密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学家仍然将技术视为创新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认为只有技术才是形成创新成果、推动社会发展与前进的强大动力。

能力建设与技术创新概念引出

在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中,经济的增长被解释为资本、劳动力或者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积累所带来的结果,正如萨伊的名言“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表明,只有土地和劳动、资本这些生产要素的增长才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技术只是作为生产函数之中的一个外生变量而存在,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没有被在西方经济发展史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古典经济理论乃至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纳入考虑的范畴

然而如果我们回顾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我们却惊讶地发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后,尽管劳动力与土地都没有比封建时期发生太大的增长,而资本的数量固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却是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结果,而非导致经济增长的诱因,资本主义制度却创造了远高于以前的社会制度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个民族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实现经济增长的神话。如果我们仅使用传统的主流经济理论,我们则很难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创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的经济增长做了不同的解释。在增长理论中,在索洛(Solow,1956)的模型中,劳动力的数量而非由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所决定的劳动力的质量决定经济水平。然而随着增长理论的发展,罗黙(Romer,1986,1990)在分析经济增长时,就开始加入了一些内生的经济增长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技术资本,卢卡斯(Lucas,1988)又引入了人力资本。巴罗斯(Barros,1991,1993)则通过对特定国家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这些内生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熊彼特则是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中最早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引入了创新理论的鼻祖式人物。1912年,在他的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他最早引入创新这个概念,并把创新与发明予以区分开来。他指出,只有把新想法、新观点、新发明应用于商业用途,才是一项真正的创新行为。他认为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引进一种新产品;(2)开辟一个新市场 ;(3)获得一种原料的新的来源;(4)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技术;(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可以获取创新利润,最终推动起整个社会的“创新浪潮”,从而带动经济的繁荣。而创新的普及,创新利润的消失,又将引起经济收缩,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周期的客观现实。

熊彼特的研究开创性地把技术创新引入到经济增长理论之中,而纳尔逊、弗里曼等现代演化经济学家又在熊彼特的研究基础上,把创新经济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伴随着创新经济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一个新的问题——“知识与技能在创新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以及知识与技能与如何获得并通过传播来促进创新的?”成为了众多现代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而解释这一问题的重点就在于研究能力建设在创新经济学中的地位。(www.daowen.com)

知识与技能构成了创新的基础。缺乏知识与技能的创新往往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认为,只有在理论科学的基础上,才可能发展出应用科学,或者说技术、技能,而这些技术、技能往往可以应用到生产实践,最终创造了社会财富。也就是说,理论科学必须通过转化为应用科学,才有可能对创新行为与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继承和发展了培根的观点,他认为一门既有的科学知识,通过创新,将产生新的技术知识,再将其应用到生产实践,才能创造出社会财富。他们都把技术视为影响创新的直接因素,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促进技术的发展,以推动起整个社会的能力增强,从而实现创新发展与经济增长。

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主要的创新成果,如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汽车、飞机等,大多由一些技术工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与经验,通过辛勤的实践所得到的。这也就导致了在斯密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学家仍然将技术视为创新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认为只有技术才是形成创新成果、推动社会发展与前进的强大动力。在这种环境下,加强对于技术工人的培训,帮助其掌握基本的生产技能,并推动其“干中学”,“用中学”,鼓励其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就成为当时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在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的强弱的因素往往是这个国家的技术工人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在这一时期,社会的能力建设更多的体现在鼓励大量引入技术工人,以及在工厂中推动对于工人的生产技能的培训之中。正因为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创新成果都是来自于技术工人的生产实践,技术工人的数量就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同时决定这个国家在发展工业方面的竞争能力,因此当时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了鼓励国外技术工人、技术人才的输入的政策,促进了人才在国际之间的流动,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国家的技术工人的思想的交融,从而更为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的创新事业的发展。技术工人的质量也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时期在各个企业内部,一方面,通过加强对于工人的培训强化工人的劳动技能,加强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通过对于工人的工作流程的研究,节约一切不必要的流程,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工人的工资福利,让工人分享创新成果的部分收益,提高工人进行创新行为的积极性。

战后的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却表现出了与以往经济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纯粹的生产技术上的创新固然还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其已经把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作用让位于知识的发展与进步。在这一时期,诞生于专门的研究室,由科学家的辛勤劳动创造的创新成果,如计算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已经替代以往的由操作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发明或技术上的改良,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