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当日本为首的亚洲其他国家经济处于飞速发展的时候,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沿用原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执行政府利用宏观经济计划,来决定资源的配置与经济发展方向,以主导自身的经济发展的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早期中国的经济模式与东亚其他国家,特别是拉美在战后初期的“官僚威权主义”政府管制模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只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排斥市场经济与商品交换,单纯依赖政府的行政命令确定国家的经济计划,这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存在本质的区别。
客观地说,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之初,实现集中全部社会资源,根据社会需要的紧迫程度,有战略、有目标的用于经济重建与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仅仅经过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不能不归功于当时的计划经济。
然而,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从制度上尝试违反经济规律,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实现赶英超美,在制度上推行准共产主义的人民公社,完全排斥市场经济与对外贸易,强化政府行政命令,这不但没能实现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初衷,反而由于违反了经济规律,极大地打击了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率的提升。同时,思想上对外的隔膜,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国际贸易更多作为一种调剂有无的调节手段,在当时中国经济中的作用非常薄弱。长期在孤立、封闭的社会条件下发展,也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在经济上逐渐被东亚地区的其他邻国所超越。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打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对于经济的桎梏,保持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一个经济奇迹。经济体制的改革克服了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同起来的传统思想,提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传统国有企业的一潭死水,在企业运营中引入竞争机制与优胜劣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把经营者与员工的利益跟企业的效益有机的挂钩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在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干预方面,克服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与宏观计划直接对经济进行管理的传统模式,尝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利用间接手段进行调控为辅的现代宏观调控机制,按经济规律与社会规律办事,从而保证了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www.daowen.com)
对外开放的推进,不但为中国引入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巨额的投资资本,直接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对外开放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状态,把中国企业引入全球分工体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迫使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了国际贸易顺差的不断积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GDP从1978的3624.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8%,比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发展水平高了6.8%[22]。更为重要的是,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远远长于战后世界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时间[23]。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GDP增长了13倍,人均GDP增长9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5倍,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而创造了“中国奇迹”。
伴随着中国的高速增长,国际社会一度兴起对于中国奇迹的否定与怀疑。“中国威胁论”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社会盛行。一些外国学者把中国的经济增长妖魔化,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兴起,将会带来政治上的扩张欲望,从而给国际社会带来巨大的威胁。也有些外国学者质疑中国的经济增长中的数据的真实性,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究竟有多高,以及未来中国的增长还能够保持多长时间,表示出怀疑。然而,更多的外国学者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持有更为积极的态度,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京共识”的提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