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进口替代战略中的过度保护问题

进口替代战略中的过度保护问题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拉美模式诟病最多的就是它所选择的进口替代战略所引起的对于本国市场的过度保护,导致本国企业由于竞争不足而缺乏动力,生产效率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因此难以保证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进口替代战略下,拉美国家的工业化只能依托于有限的国内市场得以发展。与东亚国家选择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不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国家却转向了进口替代的第二阶段。

对于拉美模式诟病最多的就是它所选择的进口替代战略所引起的对于本国市场的过度保护,导致本国企业由于竞争不足而缺乏动力,生产效率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因此难以保证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在推行保护之时,政府挑选赢家的管制方式又诱使市场主体过多的寻求向政府寻租,从而导致腐败的普遍滋生,反而降低了政府政策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

尽管拉美国家自独立以来仍然沿用着殖民地时期的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然而,伴随着本国的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本国的工业化的逐渐演进,上世纪3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相继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在初级产品出口战略推行期间,拉美国家出口初级产品所换得的外汇收入主要用于购买国外非耐用消费品,通过购买外国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要。随着本国的工业化发展,逐渐出现可以替代进口工业制成品的幼稚工业企业,然而,由于发展水平与技术能力上的差距,本国的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远高于进口品,其品质也低于进口产品。因此,为了推动本国的工业化进程,扶持本国的幼稚工业企业,拉美国家普遍针对本国能够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进口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通过高关税与严格的进口配额来减少这些国外的工业品的进口。与此同时,本国出口初级产品所获得的外汇主要用于购买国外先进设备等资本品,从而帮助本国的幼稚企业提升技术能力与发展水平,使它们在严密保护之下在本国的市场之中得到生存与发展。

在推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同时,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拉美国家普遍选择了重工轻农的战略选择,通过重新配置社会资源在本国的工农业间的分配,并压低农业原材料价格,以补偿工业发展的技术差距,这也导致了拉美国家的经济二元性日益突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持续拉大,社会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这也为80年代拉美经济陷入危机之后社会秩序的混乱埋下了祸根。

在进口替代战略下,拉美国家的工业化只能依托于有限的国内市场得以发展。由于拉美国家的本国市场空间大多相对有限,而且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下,本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并没能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相应得到快速提升,因此到上世纪50年代,拉美国家相继由于本国市场不足等问题而陷入了工业化发展速度下滑的困境。

与东亚国家选择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不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国家却转向了进口替代的第二阶段。它们保留了传统进口替代战略下对于进口工业消费品市场的保护措施,以减少对于本国的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同时,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它们通过积极引入外资,在本国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生产一些原本必须依赖进口的耐用消费品,同时尝试对本国出口的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

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甚至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硬性要求企业加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只不过这种鼓励出口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于东亚的出口导向战略,而是由政府规定企业只有实现一定数量的出口任务之后,才可以进口,或者行政命令来强制实现,远非企业的自主性、外向性的战略选择。(www.daowen.com)

与东亚国家相比,拉美国家对于本国制造业的保护更加严密,也更加持久。如上世纪60年代,阿根廷的保护性关税的税率为47%,而与此同时,中国台湾只有5%,韩国为10%,其中对于制造业的保护性关税,阿根廷为97%,而台湾为19%,韩国甚至为-1%[18]。在政府严密的保护下,拉美国家的工业企业并没有加大资本投资,改进机器设备,改善劳动力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压力与动力。

东亚地区各国在六七十年代,通过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加强对于国外创新成果的消化与吸引,不断提升本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国际市场中提升本国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到了70年代,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国家已经相继完成本国的工业化,在世界市场中确立了本国的市场竞争力。与之相对,拉美国家的工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资本效率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也正是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原本领先于东亚经济的拉美国家开始落到了东亚经济之后,两种模式的效果差异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

作为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与东亚国家一样,必然会遇到资金短缺的瓶颈,这也迫使两个地区都选择了鼓励引入外国资本,以解决本国经济发展资本短缺的困难的政策。然而由于这一政策在两地执行过程中的差异,这才造成了东亚和拉美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东亚国家来说,在传统的东方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东亚各国的储蓄率一直保持在相对高的水平,雄厚的内部积累资金也就为东亚各国的投资行为提供了相对丰厚的资本来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本国对于外国资本的依赖。在源于本国居民储蓄的内部积累之外,东亚各国也大量引入外国投资,但是其引入的形式主要是引入外国直接投资与长期债务,这也保证了其资本市场的相对稳定。当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泰国等东亚国家开始增加对于外国的短期债务和短期资金的引入,而且很多引入的短期资金都流向泡沫性更强的房地产市场,这也为他们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遭受沉重打击埋下伏笔。

与东亚不同,拉美地区的内部积累相当不足,本国居民的储蓄远远不能满足本国工业化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因此,拉美国家对于外国资本的依赖性要远远大于东亚国家。更为严重的是,拉美国家引入的外债主要是以举债的方式实现,其中主要是短期外债。过多的借入短期外债,这也导致到80年代中期一些拉美国家到期债务甚至远超其GDP水平,它们根本没有能力偿还外债,从而出现债务危机,进而引起流入拉美国家的短期债务资本大量流出,最终形成债务危机,结果把拉美各国拉入经济衰退的泥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