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拉美国家经济相继陷入危机以来,对于拉美模式的反思已经成为现代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拉美模式的症结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过多的政府管制造成的腐败滋生,重工轻农的政策选择造成的二元经济,进口替代战略导致的本国市场的过度保护,过于依赖外资、借入过高外债给本国经济背上沉重负担,盲目迷信初级产业出口,导致本国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等等。在本章中,笔者将主要从产业政策的角度分析初级产业出口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对拉美经济的负面影响,其他问题将更多集中于后文中再进行深入分析。
传统的产业政策关注利用政府的政策选择,采取一些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的政策,支持或者限制特定产业或企业的发展,这样的政策也就表现出明显的挑选赢家的特征。战后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的实践,突出的证明了笔者的这个观点。而在拉美模式中的赢家,主要就表现为其本国的初级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产业。
拉美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战略最早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早在16、17世纪,伴随着西欧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进行,以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强国通过推行海上霸权,开始对外实行殖民扩张,而拉丁美洲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全部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由于西欧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需要大量的货币,而拉丁美洲又恰好拥有丰富的西欧所稀缺的金矿和银矿,因此它就沦为西欧贵金属的主要来源地,同时又成为新兴的西欧资本主义制造业的重要市场。
斯密和李嘉图确定古典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之后,他们所倡导的绝对成本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也就成为18、19世纪世界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而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合理性得到了广泛的接受,这一战略也真正意义上在拉美国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尽管在这一时期拉美国家相继赢得了民族独立,然而政治上的独立并没有克服拉美国家经济上对于西欧的依附性,“跟随政治独立而来的,并不是经济独立,而是新殖民主义”。[16]拉美国家仍然沿用着殖民时期的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现代工业在拉美国家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拉美国家由于较东亚国家更早的独立,兼得以置身于二战的战场之外,本来是拥有较强的先发优势的,然而,在漫长的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各国政府始终在古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发挥本国的矿业优势,大力发展采掘业,以及一些依托其自身的自然环境的种植业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却没能把握机会通过培育本国的制造业促进本国的工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这不能不说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失误。(www.daowen.com)
尽管在二战以后受普雷维什的“中心-边缘”理论的影响,拉美国家相继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开始尝试发展本国的工业,但是此时它们已经浪费了100多年的发展机会。在进口替代战略下,拉美国家的一些重化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机械、汽车、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然而即使如此,在这一时期,拉美各国所支持的产业也大多与其自身的自然资源相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拉美国家仍然没有重视对现有工业的升级换代,其产业发展水平仍然没有得到普遍的提升。在拉美的绝大多数国家,与资源的采掘、与粗加工相关的资源开发型产业的生产与出口,仍然在它们的本国产业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传统拉美初级产业出口模式下,以少数初级产品的加工与出口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即使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很多拉美国家,某些初级产品出口产业仍然是它们的关键产业,如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的石油产业,秘鲁的矿业,智利的铜业,赤道国家的咖啡业,加勒比地区的香蕉业,仍然是这些国家的支柱性产业。[17]
在现代全球经济中,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新的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延长产业价值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本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选择。如果一个国家仍然痴迷于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加工,缺乏将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过程中的能力,缺乏对于现有产业价值链的扩展与延伸,产业升级不足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必将大打折扣,拉美国家的实践正是证明了这点。正是由于初级产品的出口在拉美国家的出口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们在国际贸易中必将面临着出口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而它们进口的高科技工业制成品由于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价格稳定上升,这必然会导致拉美国家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它们在现代全球价值链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它们的经济增长能力也显然将受到很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