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东亚国家相似,拉美国家在上世纪后半期也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衰退与长期的危机、经济改革的发展历程。然而拉美国家与东亚国家在经济基础、经济发展道路以及经济发展速度与稳定性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拉美模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国家早于东亚国家率先暴露出其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一些缺陷,从而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危机与债务危机。在一些西方新自由主义学者的指导下,在上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改革,即“华盛顿共识”。然而,“华盛顿共识”并没能拯救经济陷入困境的拉美国家,这也使得拉美国家在新世纪以来开始尝试运用新的产业政策引导本国经济发展,摸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模式。
在拉美国家赢得独立之前,它们一度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地。由于拉美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原始积累正好需要大量的金银货币,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拉美国家成为西欧宗主国的金银来源地,这些宗主国在拉美国家疯狂开采当地的矿产资源,而给当地留下了众多的矿业企业。
拉美地区地处温带和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生产多种农作物,如热带种植园所生产的咖啡、香蕉,温带农牧区生产的小麦、牲畜都是它们传统的出口产品。因此早在数世纪以前,拉美国家在西欧宗主国的统治下,依靠大力发展矿业与农牧业,积极出口金银等贵金属和农牧业产品,从而沦为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而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19世纪以后的美国,则依靠向拉美国家大量出口制成品,将拉美国家转变为它们的工业制成品的广阔市场。
拉美国家大多早在19世纪初期就赢得了民族独立,从这一点上看来,它们远比二战后才陆续赢得民族独立的东亚国家拥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然而,在他们独立以后长达近百年的时间内,拉美国家并没有改变在身处殖民地阶段时的初级产品出口模式,仍然专注于矿业与农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工业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大量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去交换欧美国家的工业制成品。
直到上世纪30年代,伴随着拉美国家的城市化的发展,当地的社会分工逐渐转向多样化、专业化,在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拉美国家,逐渐出现了简单的工业生产,但是也仅仅局限于食品加工等生活消费部门,纺织、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少量的冶金、化工等现代重工业。这一时期拉美国家的工业化并非得益于政府的有意识的引导,而更多的是得益于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生活、生产的需要。
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在这些逐渐进行工业化的国家中,政府开始选择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保护,削弱进口商品对于本国尚处幼稚期的工业企业的竞争压力,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替代本来需要通过进口获得的商品。
东亚国家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逐渐开始推行进口替代战略,拉美国家的工业化比它们早了二三十年,而且东亚国家大多在二战中承受了巨大的战争损失,可拉美国家由于远离战场,反而可以享受战争所带来的市场扩大对本国经济的刺激作用。似乎拉美国家从经济发展的早期就远远优于东亚国家,无论其工业发展基础、工业化的时机,还是它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都是远远优于东亚国家的。然而,当东亚奇迹震惊世界的时候,拉美国家的经济早已陷入危机之中。现在的拉美经济已经远远滞后于东亚经济了,这不得不归结于拉美国家所采取的与东亚模式截然不同的拉美经济发展模式。(www.daowen.com)
与欧洲和东亚相似,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案,但是由于拉美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贫富差距过大,以及内部贸易模式不发达等原因,拉美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的尝试并没有对拉美经济的发展起到大的推动作用。1960年,拉丁美洲的第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拉丁美洲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的初次尝试,其后成立的中北美共同市场、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也尝试在更深层次展开拉美国家之间的经济协作。然而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国家相继陷入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拉美国家的一体化进程仍然远远没有实现促进本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合理分工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初始目标。
尽管拉美国家的进口替代战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并不顺利,但是拉美国家在战后的前30年间,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上世纪50年代,拉美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1%,而六七十年代又先后提升到5.8%和6%[13] ,尽管与同一时期的东亚经济的增长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也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一般经济增长率。
然而,进入七八十年代后,拉美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得以暴露:政策选择上的重工轻农,导致国内经济的二元性凸显;对于国内经济的过度保护,导致本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过慢,国际竞争力水平不高;资金上对于外资的依赖性过高,为本国经济带来一些潜在的威胁;过多的政府管制制约了资源在国内的配置效率,腐败滋生,社会分配差距持续扩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相继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与债务危机,国内经济形势日益恶化,整个80年代也成为拉美经济失去的10年。通货膨胀是拉美经济恶化的最早表现。在传统的拉美模式下,各国政府广泛运用各种宏观管理政策对本国经济实施强有力的管制,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同时,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难以弥补的财政赤字,而同时,为了解决本国积累不足对于经济增长的制约,拉美国家过多的吸收外国资本的进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外债的方式引入。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短短5年之内,拉美国家的外债总额就从762亿美元飙升至3083亿美元,外债总额相当于拉美国家的出口总额的326%,到期应偿付的债息额占当年出口额的41.1%,大大超过了拉美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14]。在这些政策的相继作用下,拉美国家相继陷入了通货膨胀的泥潭。巴西经历了长达20年的3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其中1993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567%;而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在1989年更是达到过4927%的惊人水平[15]。
随着拉美通货膨胀率的提升,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这也造成了大量的国外资本的外逃,极大地影响了拉美各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拉美各国经济相继出现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严重的负增长。而由于拉美国家的外债负担过高,经济的衰退导致拉美国家偿还外债的能力急剧下降,各国政府面临无力还债的尴尬局面,拉美国家政府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传统经济强国先后陷入经济危机与债务危机,这也标志着传统的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