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回忆四明湖水库建设的历程

回忆四明湖水库建设的历程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情况下,余姚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并报经省委同意和批准后,决定建造四明湖水库。四明湖水库建设时人力压土建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鉴于当时历史条件,建造四明湖水库的困难很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软土建坝困难重重。四明湖水库建设时用轨道车运土施工过程中,还存在质量问题。四明湖水库部分施工人员合影第三次险情发生在1963年8月。2014年,我在儿子陪同下,特地去了趟四明湖水库。

回忆四明湖水库建设的历程

杨子

四明湖水库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甬江流域姚江上游,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03.1万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23亿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供水、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

建库起因和勘测设计

1958年是余姚历史上最干旱的一年,从1958年5月19日起连续断雨,干旱96天,造成全县各中小型水库基本干涸无水,有的地方连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在此情况下,余姚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并报经省委同意和批准后,决定建造四明湖水库。

四明湖水库设计工作是在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情况下进行的,工程开工后不久,省水利厅冯世京总工程师在宁波地区水利局技术负责人施求臧副局长陪同下实地进行考察、检查,发现四明湖水库坝址建在软土地基上,工程规模属大型水库,而且坝址离余姚县城较近,为此要求宁波地区水利局必须派员做好设计工作。宁波地区水利局进行专题研究,派出我承担设计与设代工作,叶茂统、周寿龙负责地质钻孔,杨小英等负责土工试验,勘测设计则在多名同志互相配合下,穿插进行。

四明湖水库建设时人力压土

建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鉴于当时历史条件,建造四明湖水库的困难很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软土建坝困难重重。由于水库坝址建在软土上,该软土具有含水量大、渗透性小、压缩性高和强度低的特性,当时浙江省内基本没有建设这种工程的先例。因此,在这种地基上建造16.85米高的大坝,要解决土壤承载力、大坝稳定性、结构安全、行洪安全、防渗安全和建造后大坝变形等问题,在理论设计和实际施工中需要实践探索。

资金匮乏,施工工艺落后。1958年全国各地掀起兴修水利的大高潮,而当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使得建库过程中资金、物资、机械设备都十分紧张。当时大坝运输土石方主要靠手拉车、牛拉车和人抬肩挑,大坝合龙后库内土方主要靠木船运输。碾压工具主要采用人工木夯及一台大型拖拉机拖着自制木滚筒压土。要在坝长630米,宽近100米的工作面上用这种落后工艺进行分层碾压,使土方干密度达到每立方米1.55吨,困难可想而知。

四明湖水库建设时用轨道车运土

施工过程中,还存在质量问题。一是填筑土料问题。由于仓促上马,在大坝上下游采用水稻田土填筑心墙两侧,对坝体排水固结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二是分段填筑问题。大坝填筑任务分配至各区群众分段实施,各区实际填筑进度不同,大坝分段处高低不平,往往容易产生漏压和密实度不够的现象,形成质量薄弱环节,干密度难以达到设计要求。三是大坝加高与镇压层拼宽同步协调问题。我根据梅湖、上林湖两个水库的筑坝经验,知道在软土地基上筑坝必须先做足镇压层,再对地基进行预压,使地基强度逐步提高。若大坝在填筑过程中土方填筑过快,易产生滑坡,应当根据沉降、位移观测来指导加荷速率。但实际施工中,因受“大跃进”指导思想影响,指挥部领导往往希望加快进度,提高筑坝高度。(www.daowen.com)

三次险情经历

在四明湖水库施工过程中,受当时形势影响,指挥部领导注重抓进度,忽视抓质量,尤其是注重大坝筑高进度,忽视镇压层加高拼宽,结果造成三次险情,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次险情发生在1959年7月。当大坝筑高至8米左右时,在大坝左坝头的背水面由于镇压层未做足,坝体填高速度过快,产生一条纵向裂缝。由于发现及时,马上停止大坝加高,坝脚加做镇压层,第二天坝体稳定,裂缝不再扩展,险情得以解除。

第二次险情发生在1960年4月。大坝填高至11米左右时,根据位移、沉降观测显示,大坝已有变动迹象,而且变形值超出允许范围。我请指挥部打电话给施求臧副局长,请他速来工地,商讨对策。第二天,施副局长和余姚黄副县长一起来到工地,在听完指挥部汇报观测数据和现场民工完成镇压层情况后,及时向县委肖书记做了汇报,说明水库处于危险之中,目前正在全力抢险,同时请求水库下游影响地区应做最坏打算,尽量撤至山上躲避一夜,青壮年做好抢险准备。当时正遇县内开三级干部会议,肖书记立即将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各区、乡干部回去做好抢险动员工作。当天晚上,我和测量队斯一笑同志对全坝段进行检查,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坝脚下游有水冒出,我俩急忙上坝,见坝坡发生局部滑坡,来势比较凶猛,我立即向施副局长和黄副县长汇报。指挥部商讨后决定,动员工地所有民工进行大坝抢险,同时动员兴建总渠民工在天亮前赶到工地参加抢险,由我和斯一笑在工地现场负责抢险指挥,任以泰负责测量。由于晚上无处取土,抢险采用坝体卸土加做镇压层的办法,这样既减轻了坝体荷载,又加固了镇压层。一直抢险至第二天早晨,经测量,大坝趋于稳定,坝体移位2.5米左右,经研究分析后认为,坝后来水是填土的空隙水。这次事故后,地委派王博平专员,余姚派郭子栋县长来工地,总结经验,布置下步工作计划。最后一致同意,做足下游镇压层,根据测量数据,指导施工进度,控制上坝速度,每天控制在80厘米左右。

四明湖水库部分施工人员合影

第三次险情发生在1963年8月。滑坡产生在上游坡,当时大坝已达到设计标高,但上游镇压层未做足,以6米蓄水来替代镇压层。由于1963年遇到大旱,下游灌溉需用水,便将以水代镇的6米控制水位降至3米以下,以致大坝失去平衡,造成上游大滑坡。这次大滑坡后,省水利厅沈石如、吴又新、徐洽时三位厅长,省水利厅钱正弁工程师和施副局长、黄副县长等领导参与研究修补方案。最后确定做足上游镇压层,取消库内以水代镇措施,并在上游坡加做一道黄泥斜墙。具体设计分析工作由我和钱正弁工程师负责,省研究院马席庆总工程师负责技术审查,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样,我们按照会议精神,及时完成修补加固方案并加以实施。工程进展顺利,1970年4月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977年10月进行保坝工程,加固坝身,加高内、外坡镇压层,增辟非常溢洪道,工程于1989年全部完成,1996年通过竣工验收。

一点感想

四明湖水库建造是在当时困难重重条件下,依靠各级党委领导、省水利厅支持和宁波地区水利系统的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和民工艰苦奋斗建成的。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发生过三次滑坡,教训深刻,但也取得一定成绩,尤其对下游灌溉、防洪起了重要作用。

2014年,我在儿子陪同下,特地去了趟四明湖水库。进入管理区,见库区设施旧貌变新颜,尤其是工程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工程监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心情无限舒畅。想到当年建坝时的条件,今非昔比,过去大坝下游是我们施工时住的毛竹工棚及办公场所,如今已成为崭新的宿舍和办公楼。看到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深感自己过去艰辛的付出是十分值得的,对此也无比自豪。

(原载于《宁波水文化》,2016年第1期)

杨子亨 1935年生。历任宁波水利水电设计院总工程师、院长。1993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