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闪
沿山大河的变迁,是镇海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改革开放在镇海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
现在的沿山大河,原是慈镇交界屯山脚下的一条小河,在原镇海水利志书上甚至找不到它的命名位置。该小河供当地农民在农事耕作时小农船装运、小水车汲水灌溉农田及日常生活洗涤。过去,(甬)江北地区的农田用水和生活用水水源,除天落水外,主要依靠姚江水经潮汐顶托从丈亭入慈江(过去称后江),一天二潮进化子闸(亦叫关潮闸),流遍镇海江北全区大小河流。姚江潮涨,化子闸开启纳潮吸淡,潮退关闸蓄淡。屯山沿山一带农田地势较高且河小水浅,在骆驼贵胜堰以北水系中,屯山沿山属于上河系,怕旱但相对耐涝,由大堰头和小堰头两个堰头隔开,这样一直维持到1958年姚江大闸建成。
姚江大闸建成后,闸内河道全部蓄淡。江北地区(含镇海区和江北区)的农田灌溉用水平时取自姚江,抗旱季节依靠李碶渡、压赛堰两座翻水站提水入内河。屯山沿山一带上河系因地势高,进水困难,后在小堰头建觉渡二级翻水站解决。随着姚江翻水站设备的不断扩容,翻水能力可以满足要求,二级翻水易引起用水矛盾,次年即告拆除。二级翻水站拆除后,必须疏浚沿山河道,才能扩大进水量。但挖河会损失土地,减少农民收入,加上屯山一带产石英砂,农民挖洗石英砂出售收获颇丰,以致劳力紧张,所以对挖河呼声虽然强烈,但响应甚微。及至1978年,由于冲洗石英砂的泥浆频频流入河道,引起严重淤积,河深仅1.3米,不仅进水困难,就连小农船都很难通行,遂引起县、区、大队各级干部的重视,决定将屯山小河的治理正式列入县农田基本建设计划。同时考虑到十字路水库建成后,输水能顺利到达觉渡、澥浦、湾塘等地,暴雨季节溢洪道泄洪时能走捷径由沿山河经澥浦闸排出,从而减轻下河系洪涝压力。因工程地处于沿山一带,故将治理后的屯山小河改名沿山大河。
镇海沿山大河
从此镇海水利志书上开始出现它的命名(见《镇海县水利志》第213页)。工程规模计划河面宽30米,底宽1米,深度为吴淞标高0米,全长5.5公里,河道起自十字路水库输水隧洞尾水渠,经马家桥、金家旗头、屯山、三七房公路桥与澥浦大河汇合。沿途拆建阻水桥梁12座,建单跨为25米、载重汽6级圆筒拱片桥8座。县财政补助经费仅限于三材(即工程所需的水泥、钢材、木材)一工(即技工工资)。其施工劳力只能按受益情况,发动农民出力,按实记工,回队参加分配。工程采取先造桥、后挖河的方式,不影响行人及交通。待全部桥梁建成后,组织大兵团作战方式挖河,一气呵成。由于当时县地方财力有限,群众负担有一定难度,计划未能如期全部完成。
2005年,宁波市水利部门建设姚江流域内涝向东排水工程。该工程途经沿山大河,河道从马家桥向西延伸到化子闸,全长11.32公里,计划河面宽40 —60米,比镇海原计划增加一倍,河底宽21—41米,河底吴淞标高0米,建配套河道跨径桥梁22座,载重公路二级,两岸砌石护坡,岸边15米范围内种植绿化带。工程由国家投资2.6亿元,已基本 竣工。(www.daowen.com)
姚江东排工程完工后,沿山大河今非昔比。昔日是弯曲狭窄的小河,如今河面宽广、碧波荡荡;河道行洪排涝能力从原来7—8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增加蓄水容积200万立方米,农业灌溉及化工区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如遇丰水年,复蓄系数增加,蓄水量更能充分利用;水质明显改善,使沿河乡镇、村容、村貌进一步优化,促进沿河农业产业的开发,两岸绿树成荫,北岸绿化带扩大段建爱密丽餐厅及农家乐舍,供旅游者休闲;桥梁载重与道路交通相匹配,交通十分便利。昔日服务于镇海小区域农田基本建设及十字路水库的灌排系统,而今为减轻姚江流域洪涝灾害服务。
沿山大河服务于姚江东排,亦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历史上,镇海江北地区农田排灌主要受益于西向姚江,自1965年澥浦大闸建成后,镇海江北地区的洪涝不再向西排入姚江,绝大部分从澥浦大闸排出,不但大大减轻姚江压力,镇海亦少受洪涝之苦,骆驼、湾塘二区稻棉农民称赞不绝。随着围垦海涂滩地事业深入发展,澥浦大闸外泥涂又成功围垦二塘,塘内已成为重化工区生产、生活基地。为了扩大排涝效果,2004年澥浦大闸外移至泥螺山,建新闸8孔,每孔净宽5米,闸底吴淞标高0米,新、旧二闸交替相隔39年。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后海泥涂又将趋向淤积,又有大片滩地可供围垦,泥螺山新澥浦大闸不知再过多少年又将再度外移,届时镇海区又将增添新的版图。
沿山大河的变迁,姚江东排工程的完成,再加全区内河的治理,从根本上改善了镇海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看镇海60年来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造福人民,实在令人欢欣鼓舞。
(原载于《宁波水利六十年纪念文集》,2009年)
陈玉闪 1930年生。历任镇海县水电局副局长,镇海县水利局副局长等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