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仲起
1956年8月1日是个值得宁波人民纪念的日子。宁波市濒临三江,内河成网,而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饮用水,一向靠天落雨水、河岸取水、掘深井打水来解决。从那日起,清洁卫生、使用方便的自来水开始供应,成为城市给水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人民的渴望
新中国成立前,宁波虽负有盛名,以“无宁不成市”而著称于世,但城市功能不全,连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供水设施也没有。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以前,先由裘天宝银楼业主于1926年独资开办“宁波通泉源自来水公司”,设于东后街64号(现此址上为交通银行)。当时就地开凿一口深井,抽地下水送到东门口一带闹市,供水管道1500米左右。1934年,以宁波和丰纱厂董事长为首的地方热心人士出资10万元,盘入“通泉源”,改名“宁波自来水公司”,清理旧井,添置过滤器(5立方米),建造高位水箱(50立方米),相应扩大供水半径,沿江左街、东渡路、东后街和药行街东段,铺设管径100毫米以下输水管总长3500米,覆盖用户210户,共2500人。
但宁波的地下水有着致命的弱点,即含铁量高,一遇空气就氧化沉淀,毛巾织物洗后染满黄锈,井下的滤水管道容易淤塞,输水管路锈蚀很快,深井的使用周期较短。加之当时社会环境和经营条件又差,因此“通泉源”只开业4年,于1930年停业。继之,宁波自来水公司也只开业9年,于1943年停业。嗣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日感困难,若遇气候干旱,河水断流,浅井干枯,家庭自备水缸容量有限,每当出现水荒,只好争先恐后,整夜排队掏取即将干涸的河水、井水,顾不上泥浆污浊,砂粒颗颗,略加澄清,权充饮用。偶有乡间船运淡水到城郊,价高量少,无济于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群众解决用水困难的愿望甚为迫切,政府也十分体谅人民的心愿,于是建设新的自来水厂被提上了人民政府的议事 日程。
始建地面水源自来水厂
1954年7月召开的宁波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们正式提出建设自来水厂的建议。同年9月,市政府采纳了人民代表的这一建议,将其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项目。翌年初,成立宁波市自来水厂筹备委员会,由市长葛仲昌任主任,隋宏、俞佐宸为副主任,由当时的永耀电力公司公方经理隋宏兼办公室主任,陈玮冠为办公室副主任。设计、施工全由市建设局局长邵槐主持,设计任务书经邵槐局长悉心编制,上报同意后,又由他亲自编写技术设计书和计算书。1956年3月,当厂内净水设施和厂外管网施工进入高潮,准备投产的前夕,市委任命戚道洪为党支部书记。7月,任命杨仲起、陈玮冠为第一任正、副厂长。工程按计划实施,利用东钱湖水源,通过河网引水到预选厂址江东四眼碶。净水能力为每日7200吨。厂外铺设管径75—400毫米大小不等的输水管共21公里。总投资金额为140万元。地方基建单个规模超过百万元额度,这在当时算是相当大了。
建水厂正在进行输水管道基础施工
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
落实建设资金让时任市委书记刘德焜等领导颇费苦心,多方筹集。除了争取到省财政拨款20万元,还发动市内工商界踊跃参股,共有367户工商企业出资66万元。同时,吸收上海市部分企业的转业资金。
当时的上海,由于遭受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社会游资一时过剩,政府辅导的出路是投向内地建设。当时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即将开展,宁波市已吸收上海多笔转业资金,而其中重要一笔,由时任宁波市副市长、工商联主委俞佐宸热心牵线,通过浙东银行行长、上海瑞大钱庄经理孙性之联系到上海五金批发商永顺号。该批发商(代理人何卓堂)得悉宁波兴建公用事业,且资金注入永耀电力公司再转到自来水厂,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又就近转业,当然喜出望外。按照双方协议,决定永顺号将商业流动资金60万元、折实公债20万元,共80万元,一次性投入宁波。同时,永顺店内的10名职工,也随同资金一起转来宁波,热情而愉快地参加了自来水厂的首期工程建设。
向社会各界所集资金,都按照私营企业有关政策,分别给予定息,并且陆续还了本。(www.daowen.com)
精打细算用资金
在建设自来水厂的资金已有保证的前提下,厂领导本着精打细算的原则,勤俭节约,花钱少,办事好。到竣工投产决算时,还节约13万元,占投资预算的10%。回忆当年建厂经过,我个人体会有三条:一是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合理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其核心是施工准备全面、充分,时间虽紧但决不贸然仓促开工,以减少工程失误而带来的浪费;二是建设银行参与工程监督,既有帮也有促,起了很好的资金调节作用;三是认真把好质量关,工程才能好而快。如厂外铺管,上一管段泵验试压合格始可延伸,才能领到银行拨付的后续资金,严格按程序办,绝不弄虚作假。人工敲打的大量接管头子,谁施工打上谁的标记,对号可查。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可见一斑。
建设自来水厂的资金,绝大部分用在设备、建材构筑和管道上,厂内、厂外所耗资金各占一半。在采购、储运、保管各个环节中精心管理,既满足工程需要,又能避免浪费。准备物资,按设计需要量、型号、规格、材质、安装部位以及需要时间,提前到位,工完场清,对账销号。出包工程结算时笔笔有账,支付合理,厂内土建工程还及时收回超付的80多吨钢材。
当时,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工作气氛浓厚,参加工程施工的建设者都期待着企业早日建成,早出效益,为尽快解决群众生活和生产用水的大困难,甘愿克服自己的小困难。当时新厂办公室设在平瓦房,用旧石板做地坪,因陋就简。职工住宿都是自找出路,自行安排。大家都以艰苦为荣,指望大河有水小河满。
20世纪50年代供水车间
忠心事业的邵槐局长
市建设局局长邵槐兼管自来水厂建设工程以来,一直认为这是分内之事,遇事不推,有功不居,作风平易,态度认真。
他毕业于旧制宁波高级工业学校,先后从事公路建设、民用建筑和城市规划,对城市给水工程还是第一次挑起重担。接手之初,他带着问题学习,调查研究,查阅专业资料,参照同类城市同行业的建设经验,对比调查;联系大专院校和专业设计部门,多方咨询解决问题。对于水源采用、厂址选择、净水工艺、土建工程、配套设备、布置管网以及水力平差等技术性工作,他一一亲自动手,反复计算比较,力求完善。任务重,工作忙,白天不够晚上补,放弃节假日休息,热情始终如一。
当时在建设局内做技术工作的同志,也被邵局长动员来义务兼职,无偿参加设计和施工。如负责直流沉淀池的张诗杰、反冲洗水塔的王本立(以后参与管道施工、设备安装)、清水池的陈吉致、征用土地以及修筑道路桥梁绿化厂区的吴吉生等,无不协力同心、兢兢业业。
由于水厂建在软土地基础之上,天然承载力很低,净水构筑物的荷重集中,一度出现反冲洗水塔偏沉,直流沉淀池整个基底大幅沉降,以及输水到江北,沉放江底铸铁管施工时受压力集中而断裂等问题。面对这些工程意外,邵局长无不严肃对待,积极采取补救办法,如塔身偏沉采用反方向加压纠偏,池身沉降则提高池壁,附加出水堰口校平水流,以及过江水管潜水修护等措施,使问题得到解决,并从中积累了新的经验。
(原载于《三江口巨变——宁波城市建设纪实》,1999年)
杨仲起(1918—1998) 历任宁波市自来水厂厂长,宁波市自来水公司党委书记等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