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影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与现有的融资结构有很大关系。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促进了企业融资,但是融资成本较高以及资金充裕企业通过影子银行提供资金,加剧了企业融资结构的不平衡。因此,现有文献中,影子银行发展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分为正面和负面两个层次。
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的负面作用。
第一,融资主体地位不平等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具有明显的体制性特征,实质是正规金融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影子银行,两种资金的价格差产生了套利空间,成为银行、非银行金融中介和大企业谋利的工具,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徐军辉,2013)。刘珺等(2014)分析了2000—2012年2448家上市公司参与类金融业务的数据,发现大量的企业超募资金留在影子银行,而企业开展类金融业务的诱因是货币超发和融资布局失衡,因为货币超发导致流动性总量过剩,过多的货币和资本存量集中在大宗商品领域、垄断领域或者热点领域,这种货币分配结构直接导致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短缺。张成思和郑宁(2020)的研究表明货币扩张、资本逐利和风险规避本质上是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层面的要素变量,但都卷入实业部门金融化的驱动机制中,因此,货币扩张、资本逐利和风险规避均是企业金融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但货币扩张表现为直接抑制和间接促进两种效应。
第二,影子银行促进了银行竞争,不利于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在竞争型信贷市场上,银行会选择通过提高利率弥补风险溢价,使得短期内现金流较少的企业负担更重,从而放弃贷款;而在垄断信贷市场上,银行可以通过垄断租金来弥补项目初期现金流的损失,以期未来获得更高的现金流(Petersen和Rajan,1994)。(www.daowen.com)
王永钦等(2015)基于融资优序理论提出了三种识别民间借贷的非金融企业的再放贷活动方法,当存在非金融企业的借贷行为时,企业的合并资产负债表表现为:金融负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之和)的增加并不伴随金融资产(现金持有和短期投资之和)的下降,可能存在外部融资资金进入金融资产账户导致金融资产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时并未伴随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减少;当金融负债增加带来的外部资金用于借贷活动时,金融资产(总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将会增加。Lu等(2012)发现企业参与银行股份,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能力;张光利(2015)发现企业参股银行以后获得了更多的银行贷款,与没参股企业相比,参股银行的企业提供委托贷款的可能性更高,规模更大,表明一些企业充当了影子银行的角色,将资金做二次周转并未投入到实体经营中。
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的正面作用。影子银行较为隐蔽,不受监管的特点决定了融资方式的灵活性。国内学者往往比照民间金融的融资优势来阐述影子银行的优点。比如影子银行具有信息优势、融资门槛较低、资金发放程序简便,形式和期限灵活等优点(李建军和胡凤云,2013)。影子银行的发展,促进了银行竞争。银行竞争有助于企业的融资。马君潞等(2013)将银行竞争对企业借款期限结构影响的效应分为“客户争夺效应”和“代理成本效应”。贷款期限的灵活应用是银行应对竞争的关键点,银行通过长期借款吸引优质上市公司客户;代理成本方面,一个地区代理成本效应越强,上市公司获得的借款期限越短,这与Paravisini(2008)的研究一致,银行竞争的结果是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大企业贷款不易受银行竞争的影响。龚柳元等(2012)基于复杂网络研究了中国2000年和2009年银行共同贷款网络结构,发现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共同成为银行系统的核心集团,核心集团的银行之间的共同客户越来越多,表明银行间竞争加剧,银行间信息分享和风险分担也加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