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的外商投资额累计超过8 000亿美元。从吸引外资来看,2015年实际使用外资1 262.7亿美元,增长了5.6%,仍然居于发展中国家的首位。在过去10多年里,我国成为吸引FDI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如此庞大的外商投资额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拉动就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资本集聚效应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在其所著《外援与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的“双缺口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储蓄和外汇供给,与完成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所必需的资金数量之间通常存在着缺口,包括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如果储蓄小于投资,就会出现“储蓄缺口”;如果出口小于进口,就会出现“外汇缺口”。发展中国家要提国民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处理好投资与储蓄、进口与出口的关系,为维持经济的一定增长速度,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必须保持平衡,而吸收外资可以同时填补这两个缺口。这一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利用外资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做法提供了理论支持。客观地说,从改革开放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吸收外资的主要目的就是弥补外汇和资本短缺的缺口。
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资本形成效应,吸收外资能够直接增加东道国的资本规模,提高国内投资水平,促进国内资本开放,从而加速东道国经济增长。不仅如此,FDI流入对国内资本形成也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如新设企业能扩大国内投资规模,并购能盘活东道国的资本存量等。
2.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大量国际资本的流入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FDI还能通过资本积聚及产业集聚增强该产业的创新能力和该区域的竞争力。
表5.2 1983—2014年中国利用外资情况 (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的外商投资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集中在以京津唐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和以东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自1992年以来,这种集中化趋势在进一步加强。加入WTO后,尽管外商在华投资出现了由东部沿海向中部某些地区转移的趋势,但主要是由南部沿海地区转移扩散到长江流域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仍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的交通运输以及政府对外资宽松的优惠政策,因此很容易利用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加工贸易的发展。
这种产业链在中国东部地区聚集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和合作,获得迅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完备的加工制造基地,使得中国的货物贸易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现了整个人类贸易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3.技术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除了会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存量、缓解其就业压力外,对东道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性影响源于其技术溢出效应。
理论上,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仅会给东道国企业带去资金,跨国公司本身所携带的技术知识、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本也会扩散到东道国企业中,促进东道国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这就是FDI的技术溢出效应(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所谓技术溢出是指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随之该技术被竞争企业复制或学习,表现为竞争企业通过搜集跨国公司新技术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研究开发组合成与跨国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市场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类技术,那么这些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利益将是外在的,由于是实现或产生利益的企业与产生技术的企业展开竞争,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FDI的行业内溢出(intra-industry spillover)又称为水平溢出,指的是在同一行业内,外国企业的进入对木国企业的生产率、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FDI的水平技术溢出效应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的:(1)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指由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东道国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外资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生产流程、管理经验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跨国公司只有拥有比东道国企业更大的技术优势时,才能与本地企业进行竞争。外资企业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扩展了东道国企业的视野。本地企业通过对外资企业的观摩、模仿与学习,不断改进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溢出效应。(2)培训效应。培训效应是指在外资企业就职并受过培训的雇员流动到本地企业所产生的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培训效应是通过劳动力流动来实现的。(3)竞争效应。竞争效应即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迫使本国企业被动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的更新升级。
图5.1 FDI技术溢出效应分类(www.daowen.com)
在中国,模仿示范作用和人力资本的流动效应尤为显著。模仿示范作用是指中国本土的企业通过学习外资企业的技术、分析模仿产品构造、向相关技术人员学习等方式,模仿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高科技的产品。竞争作用是指外资在中国市场的强大竞争力迫使本土企业加快技术开发的脚步,迫使本土企业提高自身的生产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人力资本的流动效应是指人才市场的流通使得外资企业中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流向内资企业,并带动了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革新。
从近年来中国的实践可以看到,示范效应与竞争效应往往会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模仿、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并用学习所得提高自身实力、缩小差距,从而能够与外资企业在市场上展开竞争;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为了保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不得不继续引入更加先进的技术,从而使得先进技术的流入得以持续。
FDI的行业间溢出(inter-industry spillover)又被称为垂直溢出效应,指外资企业在产业内部从上游到下游的技术流动,所产生的联系效应。联系效应指的是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相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位于同一生产链的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间均存在经济关系或联系,在产品的生产链上,生产链上某一环节或某一行业的技术提高了,那么其他环节的行业为了技术匹配,而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形成技术的垂直溢出。
从东道国的角度看,FDI所产生的联系效应可以以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等多种方式作用于经济。前向关联效应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其前向关联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或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业部门的创建等。后向关联效应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其后向关联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当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发生产业间贸易时,本土企业还可以通过学习模仿、技术交流、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方式获得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并且与本土企业发生贸易联系的外资企业行业分布越广,技术多样化程度越高,本土企业可获得的FDI垂直溢出也越大。
理论上,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会增加上游中间品的需求,从而促进上游本土供应商生产率的提高,或者通过技术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提高上游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当外资企业给本土企业提供廉价优质的中间品时,又会促进下游本土企业的生产率。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发生纵向联系时,还会通过技术支持、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方式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因而,一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垂直溢出效应是正的。
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不同行业之间的纵向市场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跨国公司的进入往往会形成垄断优势,当外资企业存在卖方垄断或者买方垄断时,将改变跨国公司和上下游行业之间的纵向市场关系,由于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跨国公司的单边定价策略会使跨国公司获取整个产业链上的联合垄断利润,并给上下游本土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可能对其上下游行业产生负向的联系效应。当外资企业在产业链中拥有买方垄断或者卖方垄断的时候,就有可能对其上下游行业产生负的外部性,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企业,其下游行业比较少,容易受到上游外资的买方垄断,因而受到的后向溢出更小甚至为负,而如果本土企业越靠近产业链前端(上游)时,其下游行业越多,由于给众多行业提供中间品,受买方垄断影响的可能性越小,此时本土企业获得FDI的后向溢出效应就越大,但此时该本土企业上游的行业就较少,容易受到卖方垄断的影响,所以获得的TFP前向溢出效应较小,甚至为负。所以,FDI垂直溢出效应的发挥与本土企业所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有关。
4.FDI的“挤入效应”
FDI的挤入(挤出)效应是指FDI流入量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影响(东道国国内企业的投资行为)。如果FDI增加1单位,而东道国总投资(等于FDI与国内投资之和)的增加额小于1单位,则表明FDI“挤出”了东道国的国内投资;如果FDI增加1单位,而东道国总投资的增加额大于1单位,则表明FDI“挤入”了国内投资;如果FDI增加1单位,而东道国的总投资亦增加1单位,则表明FDI的影响是中性的。FDI的挤入(挤出)效应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发生:一是产品市场,通过对当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学习过程以及成长历程产生影响来挤入或挤出当地企业与投资;另一个是要素市场,通过影响当地企业可以获得的资金、劳动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或者影响当地企业获得这些要素的成本来挤出或挤入当地企业与投资。
跨国公司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会通过产业关联带来上游企业的规模经济,从而带来下游的本土企业单位生产成本下降,这会吸引一部分本土企业进入该市场;另一方面,会通过竞争效应把一部分本土企业挤出市场。如果产业关联效应大于竞争效应,那么外资会产生挤入效应;如果产业关联效应小于竞争效应,那么外资会产生挤出效应;如果两者作用相当,那么外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就不明显。
FDI资本挤入(挤出)溢出效应基本原理如图5.2所示,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加,本土企业单位成本曲线和零利润线向下移动。如果单位成本曲线移动的幅度大于零利润线移动的幅度,新的均衡点E1在初始点E的右侧,均衡企业数量N11>N10,外商对本土企业产生了挤入效应,其中N10为均衡状态E下的本土企业数量。如果单位成本曲线移动的幅度小于零利润线移动的幅度,新的均衡点E2在初始点E的左侧,均衡企业数量N12<N10,外商对本土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
图5.2 FDI挤入(挤出)效应基本原理
动态地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由于外汇和技术的“双缺口”所以采取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不是借外债的政策,同时也以丰富的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和一系列外商投资的“超国民待遇”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扩大了生产能力,吸引了国内资金的投入以配套生产相关产品,因此,FDI的“挤入”效应明显,但随着国内企业的加工制造技术的日益进步,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FDI的“挤出”效应凸显。从不同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率先开放,技术进步快,产业中内资企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高,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分布于产业链的相同环节,内外资企业之间存在这更强烈竞争,相应地“挤出”效应更强烈,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程度相对差,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分布于产业链的上下游不同环节,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分工,相应地“挤入”效应更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