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完善三大布局 提升开放效能

完善三大布局 提升开放效能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要在双向开放以及把握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加大力度。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和对外投资布局,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所以,内陆沿边地区要充分依托本地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和特色的对外开放基地,夯实对外开放的产业基础。

完善三大布局 提升开放效能

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要在双向开放以及把握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加大力度。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和对外投资布局,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1.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协作互促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我国采取的是“非均衡式”的改革开放推进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试验,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也给予了特殊开放政策,再加上东部沿海地区具有的区位优势、发展基础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导致对外开放“海强陆弱”“东快西慢”的特征明显,我国内陆沿边地区对外开放一直相对落后。既有的开放经济模式导致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不合理,东中西部之间产业未能实现梯度转移,产业关联效应不大,产业结构低水平基础上高度同构化,不同区域之间的良性经济生态系统未能真正建立起来。2014年,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分别占全国的85%和81.9%;地方企业对外投资中,东部地区占80.1%。“十三五”时期积极通过开放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提升沿海地区开放水平,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上,要以“雁行理论”为指导,统筹国内区域开放布局,针对内陆沿边和沿海地区的不同基础和特点,对外开放规划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在区域开放格局上,形成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沿海沿边与内地之间的梯度开放格局,在区域产业分工上形成梯度产业分工与转移的“雁行模式”,即区域之间形成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这有利于加强国内各区域对外开放资源和能力的整合与协同。

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基础好,具备全球品牌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跨国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它们拥有先进的公司治理模式、研发创新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更具有利条件,在国内多层次区域对外开放格局中,东部沿海地区有基础、有能力担当“领头雁”。东部地区应当积极主动推动对外开放转型升级,提升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层次,加快从国际加工装配基地向先进制造基地转变,从制造中心向制造研发中心、服务贸易中心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在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内陆地区可以积极承接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与东部地区形成产业分工,为东部地区提供产业配套。

区位因素一直是制约内陆沿边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内陆沿边地区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相对便宜是其竞争优势,但内陆沿边地区开放口岸少、基础设施差,高昂的物流费用限制了附加值含量低的出口型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要加快内陆沿边开放,首先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改变内陆沿边地区的相对区位,并与当地的竞争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挥积极作用。“一带一路”建设为内陆沿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内陆沿边地区可以乘势而上,与相关国家共同规划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加强与相关国家交通、物流标准体系对接,为内陆沿边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更大便利。

内陆沿边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也是不容忽视的。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影响了内陆沿边地区吸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能力。所以,内陆沿边地区要充分依托本地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和特色的对外开放基地,夯实对外开放的产业基础。

2.完善对外贸易布局,以创新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www.daowen.com)

以创新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的竞争力。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消费品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品,但近年来竞争力逐步削弱。应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以消化成本优势不再的不利影响,巩固国际市场份额;鼓励企业开展业务模式创新,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创新对外贸易监管制度,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鼓励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以创新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高铁、通信、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产品性价比高,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十三五”时期,应抓住全球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以对外承包工程为先导,创新金融服务业以支撑装备制造出口。

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相比较于货物贸易仍显滞后。应在巩固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的同时,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出口。顺应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趋势,大力发展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维修等服务贸易出口,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对外投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提高服务外包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从被动接包向专业服务提供商转变。

3.完善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双向投资是对外开放的更高级形态,是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更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的有效途径。应在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集聚全球优势资源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提高全球资源和市场配置能力,整合和延伸产业链,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和优势互补点。

在引进来方面,现阶段利用外资不是简单的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吸收国际投资承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要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尤其是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

在走出去方面,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由贸易大国迈向投资大国、产品输出迈向产业输出的新阶段,出现了市场、能源资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推动同更多国家签署高标准双边投资协定、司法协助协定,争取同更多国家互免或简化签证手续。完善对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构建海外利益保护体系。制定走出去国别产业战略规划,有序推进重点行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和服务输出。推动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快境外布局、创新融资模式,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构建覆盖广、效率高的金融服务平台,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