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有最神奇的山——世界自然遗产地、5A级景区梵净山;有最干净的水——4条主要河流和99条溪,全部为Ⅱ类以上水体;有最清新的空气——森林覆盖率达到75.84%,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有最稀有的物种——有动植物6700余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江口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撤县设区”成为铜仁市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奋力开启江口县社会主义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以梵净山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1)保护“一山”
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工作方针,全力做好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
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严格执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风景名胜区条例》《梵净山保护条例》。建立健全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妥善处理风景名胜区与遗产地的范围关系。深入推进景区管理体系和管理结构建设,解决风景名胜区多头管理、职责不清问题。加强日常保护管理机制建设,制定完善遗产地保护目标、保护规则及具体细则。科学制定景区最大承载量,设立最佳承载量,控制好瞬时承载量,协调好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全面加强遗产地森林植被、河流水系、生态物种、地形地貌保护,做好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加强有害生物防治,严格控制外来有害物种,加强木制品入境管理,加大对开山采石开矿、乱捕滥猎、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等破坏地形地貌、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加强森林防火基础建设,健全防火机构队伍,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抓好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染源。建设景区游客流量监测点、空气质量监测点、水质监测点、森林防火监测点及景区重点地段治安监控点并联网,实现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数字化、智慧化。
三是加强景区规划监管。科学划分功能分区,适量规划建设旅游设施规模,支撑遗产地合理利用,推动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制定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选址方案审查核准管理规定,规范景区建设项目报建审批流程,打造景区精品建筑。制定景区村民建房管理办法,规范景区村民建房流程,严格审核景区民居的风格及要素,打造本地民居特色。严格执行“先批后建”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章建设行为,拆除违法建筑,推动景区项目建设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2)繁荣“一城”
持续巩固提升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坚持旅游的理念,严格旅游的标准,统筹考虑“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基本要素,充分考虑旅游集散、中转等功能,建设具有江口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旅游城市,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重点围绕建设“三小”城市契机,规划布局城区“三街两带”,即特色食品一条街、旅游商品一条街、休闲康养一条街,太平河河滨经济带、闵孝河河滨经济带。规划建设建材市场、城市综合体、汽贸综合城、花鸟市场、中药材市场、农贸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激活城市道路冠名权、广告经营权、供热供气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做大以金融服务、宾馆酒店、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商贸物流等服务业为主的有形资产;引进一批度假养生、康体养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推动城市经济总量逐年增加。
(3)发展“一带”
按照市委“一带双核”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布局发展沿线旅游业态,全力打造“大美锦江”。
一是推进旅游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快行系统、慢行系统及快慢行转换系统建设,全力做好项目征地、拆迁和建设秩序保障工作,建成城市快速干道和观光车道、亲水步道、水上游览道等。协助做好沿线旅游公厕设点,优化沿线大小驿站布局和外观设计,体现“路景一体”建设理念。
二是打造沿线景区景点。加快推进云舍土家族历史文化名村、太平旅游风情小镇和梵净山生态文化度假旅游综合体等沿线景区景点建设,通过“一带”将“散落在沿线的景点”有机串联,达到分流梵净山景区游客,缓解人流车流压力,提升江口旅游整体承载能力,实现快进慢游的目的。
三是丰富沿线业态布局。依托太平河沿线的民舍、田园、溶洞和淳朴的农耕文化,突出“土、俗、野、古、趣”特点,展现小桥流水,彰显小家碧玉,体现山村野性、野味、野趣的自然农耕特点;科学设计建筑风格,让沿途各驿站处处彰显古建筑风貌,让村庄充满古诗名篇意境,全力打造诗意田园。依托闵孝河沿线滩涂、梯田等优质良田,新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农业生产基地,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做强品牌,打造成集农旅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体验观光带。
(4)打造“一圈”
按照“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战略路径,全力打造全区域旅游大格局。
一是构建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梵净山核心带动优势,整合重点旅游资源,着力构建“一核一心、三环多点”的空间布局。即以梵净山景区为发展极核,以县城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以德旺、闵孝、太平为重要节点构建“环梵净山精品自驾和山地旅游环”,以怒溪、桃映、坝盘为联动节点构建“东北部乡村休闲度假环”,以民和、官和为发展节点构建“南部生态田园和山水休闲旅游环”,以鱼粮溪峡谷、牛洞岩峡谷景区等多点引擎项目构建三环支撑。
二是加速全域旅游项目建设。坚持高水平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起点发展、高水准服务要求,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着力提升梵净山、亚木沟、寨沙侗寨、云舍旅游景区品质;加快推进鱼粮溪大峡谷、牛洞岩峡谷、净河田园综合体、快场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发黄岩大峡谷、黄牯山—地落湖等一批景区景点;努力打造坝梅村、寨抱村、漆树坪羌寨等重点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动创建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品牌。
三是培育全域旅游要素业态。积极开发旅游餐饮美食,全力打造“江口十八宴”“十大特色小吃”“三大民族菜系”和养生药膳等系列精品餐饮品牌。积极引入精品住宿业态,梵净山景区重点引进精品度假酒店,县城区重点引入高端会议酒店、经济型酒店、主题文化酒店,三大旅游环线重点引进精品民宿、文化客栈等住宿设施。积极发展特色购物,开发梵净山茶、土家腊味、豆腐干等土特产品和竹木工艺品,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积极培育娱乐休闲业态,提升完善“月上寨沙”“云中仙舍”等演艺项目,围绕乡村休闲、民俗度假开发休闲度假业态。积极培育新兴业态,重点打造一批自驾车营地和低空飞行、户外山地运动等山地旅游新业态。
2.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促进县域绿色发展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基本路径,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努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江口创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
(1)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医药大健康、特色水产业等绿色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路径,大力发展以生态茶、冷水鱼、猕猴桃为主导产业的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国家认证的地理标识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等品种优势,努力扩大产业规模,切实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要集成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使特色农产品打入中高端市场。
二是推进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材、绿色食材种植及研发生产,推动建设一批康复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养生等业态为一体的生态养老基地。加快推进贵州梵净山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构建生态疗养、度假休闲、健康饮食、健康服务、保健养生、山地户外运动等大健康产业集群,着力推动生态养生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把健康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是推进绿色工业发展。加快饮用水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水产业集群,推动向瓶装水、高端水发展,引进屈臣氏、农夫山泉等知名企业。加快推进水景观打造、戏水场所建设,做足水文章。加快推进以农产品、旅游商品加工为主的生态工业,大力培育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www.daowen.com)
(2)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绿色家园
坚持建设、保护、治理并举,严守环境底线,严格源头预防,加快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解决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这一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保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大力推广绿色生物防控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
二是全面推进生态治理。深入推进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植被恢复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通道绿化、“六绿工程”等生态修复工程。
三是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全面推动加工、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大力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等重点工程。优化运输方式,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加速淘汰老旧、高耗能、高污染汽车及机车。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支持节能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培育和规范节能产品(技术)市场。
(3)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绿色制度
深化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实践,加快健全生态文明地方法规规章和各项制度,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
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能,统一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机制。对水流、森林、湿地、山岭、荒地、生物多样性等进行普查登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二是完善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制度。在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林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将禁止开发区、公益林地和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行红线区域分级分类管理。依托重点生态工程补充生态用地数量,确保生态用地适度增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施永久保护,实行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对坝区耕地坚持“六个严禁”、实行“三个不能”。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环保责任红线,相应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三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争取中央和省、市在江口县开展生态补偿试点。逐步将集中式自然保护区、流域、湿地、森林等纳入生态补偿范围。
四是推行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环境资本运作,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不断增值的资本。鼓励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采用公私合营等方式,建立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推进排污权抵押贷款和融资服务。
(4)强化生态意识,培育绿色文化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一是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环保守法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增强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的凝聚力。加快形成一批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让山青、天蓝、水清、地洁成为自觉追求,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二是培育发展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倡导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创作。着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将生态文化融入文化旅游业、休闲度假业等,培育一批生态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引导实施一批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高起点、规模化、体现区域特点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生态文化产业园区。
三是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推进绿色消费,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和可再生产品。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推动绿色出行,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的主体地位,加快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
四是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推进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民间环保组织建设。把各类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吸纳公众积极参与的平台和载体,建设一批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和绿色家庭。
【注释】
[1]李小云:《“贫困”会终结于2020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e0b0be80102wuej.html?tj=2。
[2]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3]谷树忠:《贫困形势研判与减贫策略调整》,《改革》2016年第8期。
[4]张琦:《减贫战略方向与新型扶贫治理体系建构》,《改革》2016年第8期。
[5]左停:《反贫困的政策重点与发展型社会救助》,《改革》2016年第8期。
[6]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7]李实等:《21世纪中国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