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依托特色,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如何找准差距?

依托特色,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如何找准差距?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三五”以来,江口县依托生态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新型工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瓶颈不断突破,产业扶贫效益日益凸显。一是以贵茶联盟发展为引领,促进抹茶全产业链发展。二是以东亿农业为龙头,推动冷水鱼全产业链发展。三是以梵之语实业为依托,实现猕猴桃全产业链发展。

依托特色,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如何找准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的根本出路。“十三五”以来,江口县依托生态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新型工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瓶颈不断突破,产业扶贫效益日益凸显。

1.围绕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十三五”以来,江口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和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十二五”末的31.6∶27.1∶41.3调整为2017年底的26.6∶25.1∶48.3,一二三产业日益融合发展。

(1)加快全域旅游发展

按照“旅游统筹、全域推进”思路,立足江口旅游资源优势,将大旅游发展与大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深化旅游综合改革,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切实把旅游业打造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是围绕“一带双核”加快旅游经济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梵净谷”大健康产业园、鱼粮溪大峡谷景区、云舍景区提升工程、太平河景观步道和自行车道等旅游项目建设。启动梵净山景区形象大门外移至云舍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大景区管理。加快推进“一带”沿线广场、景观等配套设施和驿站、酒店等商旅业态项目建设,形成以县城为核心的旅游经济集聚区,带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二是优化旅游发展机制。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完成江口县旅游局“局改委”工作,建立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机制、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机制,全面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环境。着力推动旅游与农林、文体教育、医养等行业深度融合。创新旅游扶贫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乡村旅游从节点到面上的扩展。

三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工作,以梵净山景区为试点,提升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旅游交通功能,加强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建设,构建以游客集散中心为龙头,旅游度假村、汽车营地、精品酒店、农家宾馆为支撑的旅游服务体系。

四是加强旅游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各类旅游推介会、旅游博览会,办好“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梵净山导游大赛、梵净山户外旅游节等活动,提升江口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形成旅游推广联盟,开拓客源市场,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

(2)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江口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八要素”,落实“五步工作法”,深入推进“六个转变”,持续推进“3+2”产业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有效促进全县农业产业不断的向全产业链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

聚焦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基本形成。一是以贵茶联盟发展为引领,促进抹茶全产业链发展。全县建成生态茶园15.97万亩(投产茶园11.93万亩),发展茶产业经营主体101家,其中加工厂43个,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91个,茶叶种植家庭农场47个,全县茶叶年产量达到1.2万吨。带动全县61个村、4410户1.52万建档立卡户增收脱贫,实现户均增收4300元以上。二是以东亿农业为龙头,推动冷水鱼全产业链发展。新建冷水鱼基地560亩,全县规模突破7000亩,建成年产50吨鱼子酱加工厂,4500尾鱼苗乳化基地。全县冷水鱼产量达到7400吨,占全省产量的30%左右。带动建档立卡户1556户4721人增收脱贫。三是以梵之语实业为依托,实现猕猴桃全产业链发展。培育猕猴桃产销企业6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种植大户91户,建成1.38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50吨猕猴桃酒加工厂建成投产,构建线上线下猕猴桃系列产品销售平台。产业化经营带动从业农户600余户2500余人。通过建立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猕猴桃产业直接带动建档立卡户310户1100余人增收致富。

聚焦设施配套,坝区结构调优调强。一是精准配套基础设施,坝区生产条件极大提升。全面摸排坝区基础设施现状,根据产业布局需求,对坝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整合涉农部门资金,采取“相互配合、渠道不变、资金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对坝区道路、沟渠、高位水池、提灌设施、防护堤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提升。2014年以来,共投入2.18亿元完善了18个坝区的基础设施,覆盖2.19万亩耕地,极大改善了坝区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二是精准配套生产设施,坝区生产效益极大提升。推动标准化基地规划建设,规划建设了1个高标准抹茶示范基地、1个避雨设施蔬菜基地、1个大湾区直供蔬菜基地、1个营养餐配送蔬菜基地、1个淫羊藿源种和种苗扩繁基地、5个标准化猕猴桃基地、3个粮油标准化基地,根据各产业基地的生产需求,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整合涉农资金投入1.534亿元,配套建设了1.85万亩避雨设施、1.5万亩节水灌溉设施、1.48万亩绿色防控设施、12万立方米产地冷库设施等。

聚焦主体培育,经营主体逐步壮大。一是着力招优招强。瞄准“3+2”产业,引进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贵州贵茶集团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优。二是着力扶优扶强。建立“县级领导+部门领导”全程跟踪服务企业制度,出台上规入库奖励制度、品牌创建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成功培育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2个省级龙头企业、24个市级龙头企业。贵茶集团、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成都大农公司、武汉联合药业、贵州省蔬菜集团、廖大侠生态科技等省内外企业入驻江口,为江口县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聚焦市场导向,“校企”“院企”“企企”合作更加深入。一是抢抓苏黔两省主要领导互访交流和东西部扶贫协作“4+”机遇,与江南大学合作建立梵净山珍食品研究院、抹茶联合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江口分中心。二是依托贵州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力量,开展生态茶、冷水鱼、猕猴桃、中药材产业规划、基地建设、品种推广、标准制定深度合作。三是以贵茶为龙头,推动以抹茶产品为主导的梵净山生态茶产品与星巴克贵州茅台集团、南京金陵饭店等知名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带动2020年全县茶产品销售额增长25%。

(3)加快特色新型工业发展

围绕“一园两翼”工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具有江口特色的新型绿色工业发展体系,推动江口工业经济发展实现质的转变。

一是夯实工业发展平台。立足全县工业“一园两翼”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工业体系建设,夯实工业发展平台。在“一园”内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商贸物流、新医药等,在“两翼”重点发展石材、饮用水及关联产业,打造新的增长极。加快完善园区配套设施,突出抓好污水管网、环保设施、市政路网等建设,全面优化园区配套功能布局,千方百计降低要素供应成本,着力改善企业、项目入住条件,努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二是优化工业发展服务。继续深入开展工业“百千万”工程和“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双服务活动,落实县级领导、县直部门负责人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帮扶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着力推进屈臣氏、大地矿业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农副产品、旅游商品、新型能源等项目发展壮大。

三是加快电商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电商扶贫综合服务站点建设,大力培育农村网商及网货供应商,努力打造特色网商。开展农产品“六进”行动[1]和“农商联动”计划,提升农产品直销、直购率,推动网络经济提质增效。完善孵化中心、培育中心、运营中心,推进仓储、物流、快递等服务行业集聚发展,确保快递物流企业顺利入驻电商产业园。

2.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1)优化产业选择机制,突出自身资源特色

针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结合本地实际不够、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江口县紧密围绕脱贫攻坚工作目标,积极创新特色产业选择机制。

一是调整特色产业选择思路。改变以往在进行特色产业项目选择时,仅局限于县域范围内比较的做法,将产业的选择置于铜仁市、湘西州乃至武陵山片区等更大的区域中进行考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产业。

二是成立特色产业评选组织。构建由扶贫工作队、村干部、农村精英、农村党员以及贫困户共同组成的特色产业评选机构,制定切合本村实际的评选程序与办法,为特色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是建立特色产业跟踪评价机制。特色产业确立之后,针对其实际效益,建立长效、连续的监测评估体系,广泛听取各方面尤其是贫困户的意见,及时发现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出调整,对于经检验不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坚决予以替换。(www.daowen.com)

(2)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形成品牌发展意识

针对过去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品牌意识不强、经营管理能力不够等问题,江口县从多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选派基层干部参与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提升其现代经营管理意识,提高其运用创新经营管理思想推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素质能力。

二是提升产业大户和农村精英的品牌意识。由政府牵头或联系,选派产业大户和农村精英到高等院校进行学习,或者聘请高校专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品牌意识培训,增强其品牌发展能力。

三是构建完善的品牌传播推广体系。对于那些做得好、有特色的品牌,由县委、县政府牵头,集合县域内各部门、各机构的力量与渠道,进行持续广泛的宣传与推介,不断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山净水·泡茶好水”“梵净山茶·香溢天下”、江口冷水鱼等品牌,都在政府和相关企业的持续推介下,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3)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增强产业扶贫效力

针对产业经营模式陈旧、产业扶贫效力不明显等问题,江口县积极探索新的产业扶贫机制与模式,不断提升产业扶贫实效。

一是创新产业扶贫工作机制。采取“企业+农户”运作模式,将全县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有机联结起来,动员贫困户以土地、林地、扶贫资金、贷款资金等有效资产入股参与经营,获得土地流转、劳务服务、产业经营、政府贴息等收入。

二是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在发展扶贫产业的过程中,江口县探索推行了“两种模式”。一种是产业联盟发展模式。以贵茶集团为龙头,全县16家茶叶生产企业加入贵茶产业联盟;以兴乔果蔬合作社为龙头,引导农村合作社加入兴乔蔬菜联盟;以铁骑力士公司为龙头,组织代养大户加入养殖联盟。通过联盟发展,实现企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产业从分散发展到集中发展,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共助脱贫。另一种是景区带村发展模式。以梵净山景区为龙头,按照“旅游企业+村‘两委’+农户”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创办餐饮住宿、文化展演、乡旅体验等旅游服务项目,带动当地整村发展。自2014年以来,全县引进三特、金奥旅游等龙头企业13家,累计带动65个村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2016年,梵净山景区成功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三是深化对口帮扶合作。积极谋划与松桃、印江在梵净山生态养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跨区域产业合作,共同做大生态养生、生态农产品等市场和区域品牌,形成合作共赢局面。深化与省内贵阳、遵义及省外长株潭、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在茶产业、大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和经验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发展新动能。

案例 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一切工作为了群众

“感谢党、感谢政府,现在的政策就是好啊,不光为我们改造了房屋,今天还领到了产业发展1500元分红。”扫了十多年地的陈继恩激动地说道。

为了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双江街道磨湾驻村工作队通过与贫困户交流谈心,倾听他们的脱贫意愿、探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常常夜深了,工作队成员与村干部还在商讨脱贫方案。为了完善、规范脱贫攻坚档案资料,常常加班到深夜。

通过多方探讨,进一步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磨湾社区充分利用芹菜坡闲置土地资源,以扶贫量化资金198万元为基础,通过“专业合作社+大户+贫困户”模式,成立了磨湾芹菜坡生态肉牛养殖基地,投资800余万元,建成年出栏400头的肉牛养殖场,不光解决了磨湾社区56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同时也解决了城郊社区60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

3.紧抓思想教育培训,提升产业参与动力与能力

(1)打破传统观念,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社会氛围

一段时期以来,“等、靠、要”思想和重农抑商等传统文化观念在江口县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依然存在,给当地产业发展及产业扶贫工作带来不小阻碍。为此,江口县从多方面制定了突破这一文化观念束缚的对策措施。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同时借助村民大会、节庆活动等各种时间节点和场合,积极宣传致富代表和典型,营造致富光荣、“等、靠、要”可耻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二是经常性选派相关人员深入农村宣讲党的最新扶贫政策,并由村干部牵头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讨论活动,从而让大家对这些新政策和新思想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三是充分发挥农村中年轻人尤其是在外求学大学生的作用,动员和鼓励他们将自己所学习了解到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在广大村民中进行广泛传播。

(2)做好教育培训,提升产业发展所需素质能力

针对产业发展中因自身素质能力不高而难以参与产业发展,或者虽然参与但收效不大的贫困群体,江口县从内外两方面着力做好其教育培训工作。

内部方面,江口县根据这部分贫困户的贫困特点,选派专门人员展开“一对一”针对性帮扶,帮助其找到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升相应的发展能力。此外,江口县还动员和鼓励有关机构和部门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贫困农户教育培训活动。例如,江口县民宗局结合单位自身特点,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班。

外部方面,江口县积极利用国家东西部劳务协作和对口帮扶的政策优势,邀请对口帮扶单位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贫困户教育培训活动。例如,在江口县人社局的协调下,姑苏区人社局与江口县就业局就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工作达成专门意向。通过培训,为江口县定向、订单式培养了一批贫困劳动力,使其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