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足资金、育干部、引人才:脱贫攻坚资源保障策略

足资金、育干部、引人才:脱贫攻坚资源保障策略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口县的投入保障主要从资金投入保障、教育投入保障、人才投入保障三个方面为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多渠道筹集资金方面,江口县充分联系各方力量,深入开展政银企三方合作,为脱贫攻坚夯实了资金基础。江口县通过实行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引进“能人”,培育“土专家”,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基础。江口县围绕脱贫攻坚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将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到脱贫攻坚最前沿。

足资金、育干部、引人才:脱贫攻坚资源保障策略

资源投入保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各种资源如资金、人才、科技教育社会力量等为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支撑与重要的推动力量。江口县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整合多种资源、统筹协调安排,一方面争取资源,最大化获取资源;另一方面统筹资源布局,“多个龙头进水,一个龙头出水”,最大化利用资源。江口县的投入保障主要从资金投入保障、教育投入保障、人才投入保障三个方面为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1.“开源”与“归流”并重,确保资金保障到位

江口县资金保障的具体措施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开源”。多渠道争取筹集资金,满足脱贫攻坚工作的需求。二是“归流”。资金的批准、使用统筹安排,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三是监管。资金的每一笔支出都要进行核算监督,确保资金规范管理,高效运行,安全使用。

多渠道筹集资金方面,江口县充分联系各方力量,深入开展政银企三方合作,为脱贫攻坚夯实了资金基础。一是大力争取中央、省级资金。积极梳理符合政策支持的项目并及早纳入中央和省项目规划,争取更多的中央和省级预算内资金支持。二是提升政府债券资金使用效率。在加快用好已获债券资金、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认真梳理符合债券政策的新增债务,争取进入省级盘子。三是积极探索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在金融政策趋紧的情况下,根据实际,积极探索PPP项目融资、国有企业收益权抵押融资、与省市平台公司合作融资等项目融资模式。加快推进脱贫基金、产业子基金、精扶贷等项目融资,扩大有效融资规模。四是探索金融工作新模式。加大县内部门与银行机构之间的沟通力度。通过座谈会、现场调研等方式,让银行机构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江口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事业的推进情况,积极探索符合江口县农村实际和发展需求的金融工作新模式。

资金整合支出方面,江口县根据中央、省、市相关文件与精神,出台了《江口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整合所有涉农资金,重点用于精准扶贫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等。成立了江口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推动资金整合使用的进程。同时,设立江口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脱贫攻坚专项基金项目,推动专款专项制度的完善建立。

扶贫资金监管方面,坚持扶贫资金就是高压线的原则,制定《江口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督检查制度》《江口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江口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报账制度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对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全面推行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在强化日常监督的基础上,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以精准监督保证精准扶贫,确保资金规范管理、高效运行、安全使用。

2.“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强化干部培训保障

脱贫攻坚工作在经过五六年的发展后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系统性,对于新的指导思想、政策、研究成果、工作方式,扶贫工作者都要进行与时俱进地学习,接受最新的工作理念与思路。江口县在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中,对扶贫队伍的教育培训与能力建设给予高度重视。

从2013年起,江口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全县各级各类干部学习培训的工作经费。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方式,加大学习力度,着力提升扶贫工作队伍能力素质。引导扶贫工作者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脱贫攻坚的本领。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基层扶贫一线工作者到江苏华西村、山东寿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www.daowen.com)

充分发挥好党校和鱼良溪市级党员干部短期实训基地的主阵地作用,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整合各类资源,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分级分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严格按照中组部要求,每年从留存党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工作。对乡镇干部、村干部、驻村工作组组长和第一书记每年轮训不少于一次,确保全覆盖。村(居)“两委”换届后,及时对新任村(居)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进行全员任职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紧围绕农村脱贫攻坚需要、农民创业致富需求,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重点加强扶贫政策、现代农业、种养殖技术、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手工艺制作、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管理以及乡村治理等方面业务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3.引进“能人”,培育“土专家”,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脱贫攻坚基层工作中,人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贫困户大多是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持续性生计能力的居民。由于知识体系的匮乏,大部分贫困户能力不足以独立发展产业和实现自主经营,此时人才的能力支撑尤为关键。江口县通过实行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引进“能人”,培育“土专家”,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基础。

江口县围绕脱贫攻坚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将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到脱贫攻坚最前沿。深入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组织农业专家帮助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领办创办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紧紧抓住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苏州市姑苏区对口帮扶契机,积极争取相关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支持。同时,加大本地实用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对种植养殖能手、农村经纪人、农业实用技术带头人、能工巧匠等各类乡土人才开展一次全面摸底,分门别类建立人才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培训技能,传承工艺,积极挖掘和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加强在政策、资金、指导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本地人才带头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案例 绿源水产公司董事长杨秀萍:女强人返乡创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2012年,在“雁归工程”“春晖行动”等活动的号召下,杨秀萍毅然卖掉深圳的房产、公司,带着所得的2000万元回到了家乡,打算投资中华鲟养殖。亲戚朋友都劝她,老家交通不便,回来发展没什么前途。可她却说:“乡亲们都富了,才是最好的前途。”同年3月,杨秀萍将鲟鱼养殖场建在地处偏远、生态良好、水质优良的闵孝镇平寨村,总投资2000万元的江口县绿源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鲟鱼养殖场初具规模。如今,公司每年销往浙江、上海等地的商品鱼将近500万尾,年收入达800万元。但杨秀萍不忘初心,让家乡人脱贫致富一直是她的理想信念。于是她在养殖场成立了残疾人贫困户创业基地,为当地贫困户、残疾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当地的20户贫困户、5名残疾人到养殖场务工就业。2016年,杨秀萍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启动泥鳅养殖项目,让20户贫困户以土地或“精扶贷”入股,流转40亩农田用于泥鳅养殖,年底保底分红。当年底,入股的20户贫困户如期分红,分红股金2000元到2万元不等,当年20户村民69人全部脱贫。随后,杨秀萍又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牵头组建了“江口梵源水产发展专业合作社”“印江泥鳅种养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鲟鱼和泥鳅养殖,从而带动周边村寨养殖产业发展。

“乡亲们都富了才算真的富”,这是杨秀萍投资中华鲟养殖的初衷。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杨秀萍勇于担当。2015年,杨秀萍的公司被评为铜仁市“残疾人创业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巾帼创业示范基地”。杨秀萍个人荣获农业部2015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铜仁市优秀基层工作者、铜仁市第一届“创业之星”、铜仁市“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