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江口县联系文化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林业,以“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发展。具体政策举措如下:
第一,突出科学规划引领,绘好产业发展路线图,促进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第二,突出企业示范带动,带好发展新路子,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企业联盟带出产业化经营新水平。二是通过“企社联营”拓展品牌市场。采取“四提供一回收一保底”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组建了果蔬配送中心,开通了从基地直接到餐桌的“直通车”,实现了农校对接、农超对接。三是通过村社合一组织发展。第三,突出园区平台承载,搭好农业发展“大舞台”,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新突破。一是积极开展园区创建。二是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园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水利、交通、扶贫、国土等部门财政项目资金,引导财政资金流向园区,开展交通、冷链物流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需求。三是引导产业政策投向园。全省产业融合试点县项目投向闵孝农业园区,加快园区优势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四是引导企业进驻园区。着力实现扶贫园区的新突破,以“六个突出”“六个着力”为重点(即突出特色扶贫产业发展、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突出服务体系建设、突出经营主体培育、突出生产要素聚集、突出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着力做大产业规模、着力创建品牌开拓市场、着力强化科技服务、着力打造支撑平台、着力提高综合效益、着力增强示范辐射和扶贫带动作用),实现园区建设大的进步。第四,突出绿色发展引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助推品牌塑造。第五,突出政策扶持,夯实农业产业基础保障,让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产业扶贫方面,江口县采取“联盟发展”的模式,突出抓好生态茶、冷水鱼、猕猴桃3个主导项目和中药材、蔬菜2个增收项目,并着力增强内生动力,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加快发展生猪代养、林下养鸡等“短、平、快”项目。实现企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产业从分散发展到集中发展、农户从个体发展到合作组织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县建成1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个省级茶产业示范园区、3个万亩茶叶乡镇、12个茶叶专业村,生态茶园面积达到15.97万亩,覆盖10个乡镇(街道)82个村,涉及农户达到1.86万户6.72万人;建成精品水果基地5.15万亩;建成1个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供基地、1个避雨设施蔬菜基地、1个营养餐蔬菜专供基地,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建设油茶5.5万亩,发展中药材3.44万亩。建成冷水鱼养殖场28个,养殖面积突破7000亩。2020年,冷水鱼产量达到7400吨,占全省冷水鱼产量的30%,成为贵州省冷水鱼养殖产量最高、面积最大的县和全省两个冷水鱼裂变式发展试点县之一。依托铁骑力士等龙头企业发展生猪代养场46个,年出栏生猪15万头;建成肉牛养殖场34个,年出栏肉牛9000余头;建成工厂化蛋鸡养殖场3个,年产禽蛋7400吨以上。同时,积极推进“三变”改革模式,按照“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江口县梵净山珍农业发展公司,承接产业扶贫子基金,统筹投入全县产业发展。
在旅游扶贫方面,江口县切实开展大扶贫、大旅游战略行动。一是探索出景区带村发展模式。以梵净山景区为龙头,探索“公司+农户”“景区+农户”“协会+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给予企业优惠配套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参与旅游扶贫开发,引导贫困群众创办餐饮住宿、文化展演、乡旅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服务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房屋资产入股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带动当地整村发展,探索出“三带三起来”旅游扶贫模式(即A级景区带动环境吸引力提升,村庄美起来;A级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竞争力提升,农民富起来;A级景区带动创造力提升,产业强起来),切实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新路子。二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旅游新业态。不断深入挖掘江口县民族民俗文化,土家金钱杆、瓦寨锣鼓、羌历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金丝楠木雕、竹木制品、紫袍玉等手工艺品成为梵净山旅游文创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萝卜猪、冷水鱼、豆腐干、野生蜂蜜、藤茶等成为梵净山旅游炙手可热的旅游商品。“月上寨沙”“云中仙舍”等原生态民族演艺节目在景区火爆上演,一些传统农事节会如“打侗年”“豆腐节”“米酒节”等成为游客参与度高的旅游体验活动。几年来,江口县先后建成了亚木沟景区、寨沙侗寨、云舍、提溪土司城、鱼粮农业公园等景区,打造了快场村、寨抱村、河口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同时,深入推进闵孝河、锦江河沿线旅游产业带的发展,推动鱼粮溪大峡谷、牛洞岩、黄牯山、龙阳仙人桥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协调发展。
2.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
江口县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一批”的政策要求,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的三个机制:一是用活集体经营机制。做好搬迁群众迁出地“三地”可利用资源的收储、流转、管理和投资开发利用,经营管理迁出地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安置点门面、停车场及政府性资产,落实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培训、派出和劳务承接。二是用活社区管理机制。着眼提升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群众和社区管理的能力,将移民社区内的交通设施、公共场所、消防设施、楼群院落、实有人口等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参与安置区的自我管理,推动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融入城市。三是用活群众动员机制。建强安置点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社会美德、话党情感党恩、社会法治等主题教育活动,有序组织搬迁群众力所能及地参与安置点社区环境整治,增强搬迁群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人翁意识。按照“五个三”要求,落实土地、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续扶持政策,实现搬迁户户均1人以上就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www.daowen.com)
3.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江口县林业局致力乡村绿化美化、林旅深度融合、发展森林碳汇、发展林下产业、发展珍贵林木及花卉苗木产业。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江口县积极探索网格化护林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组四级联动网格化林业生态监管系统,开展网格内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工作。实现了“3个大幅度提升”(造林成林大幅度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率大幅度提升、涉林案件查结率大幅度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66.01%上升到2019年的77%。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实施退耕还林脱贫一批,落实森林管护脱贫一批。
4.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县教育局大力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全面开展驻村帮扶。通过学校、教师及全县驻村工作队,大力开展辍学学生走访劝导工作,2018年县教育局成功劝返学生89名,并通过“十百千万”群众思想教育工程,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思想贫困问题,克服“等、靠、要”思想,全面提升群众思想认识。教育局以城市建设突破年为契机,调整优化教育空间布局,在巩固“581”工程的基础上,深入实施“681”升级工程。
5.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为确保“社会保障兜底”,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江口县实施如下政策举措:第一,提高低保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与全面小康相适应。一是提高低保标准,逐步推进两线合一。二是坚持应保尽保,精准认定低保对象,确保“两无”贫困人口和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三是加大分类施保力度,大幅度提高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四是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确保资源共享。第二,提高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是提高住院基本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二是拓宽门诊救助范围,提高门诊医疗救助保障水平。第三,提高特困供养水平,确保特困供养人员共享全面小康成果;逐年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确保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第四,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有效防止因突发性困难致贫返贫。一是完善临时救助政策,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完善《江口县临时救助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救助措施,明确救助范围和救助标准,有效保障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实施后仍有严重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二是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增强兜底保障功能。第五,完善受灾人员救助制度,有效遏制因灾致贫返贫。第六,逐步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和残疾人补贴制度,确保特殊困难群体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第七,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为特殊困难群众打造温馨幸福家园。第八,加强慈善救助工作,充分发挥慈善拾遗补阙托底保障功能。第九,稳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确保困难老年群体享受便捷医养一体化服务。第十,加强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发挥村(居)委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