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六个坚持”要求,探索出以三个保障、三个重点、三个关键、两个措施、两个机制为核心的“33322”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制,确保农户搬得出、稳得住。
1.强化组织领导、政策制度和目标责任三个保障
一是自2016年以来,江口县按照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部署,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县直相关职能部门、乡镇为成员的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统筹协调,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统筹解决调度项目推进的困难和问题,抽调了15名工作人员具体办公,制订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了“县负总责、乡镇(街道)主体、群众参与、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和县级领导干部包保安置点的责任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各县直部门的工作职责。各项目实施乡镇(街道)严格按照县年度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均成立了易地搬迁脱贫指挥机构,组建工作专班,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为全县易地搬迁脱贫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落实政策制度保障。在严格落实住房政策、土地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各乡镇(街道)和民政、农牧科技、扶贫、卫计等部门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发展需要制定了工作方案,做好培训、就业、产业发展等后续保障工作,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问题。三是落实目标责任保障。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县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实行“定目标任务、定时间进度、定责任人员、定工作措施、定责任追究”五定工作机制,确保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
2.突出宣传发动、对象确定和安置方式三个重点
一是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召开各种动员和宣传会议,深入村组逐户了解群众的真实愿望和实际困难,做好搬迁群众思想工作,消除搬迁群众的思想顾虑。通过在各安置点制作标语牌和工程牌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宣传贯彻到位、政策执行到位。二是精准确定搬迁对象。按照搬迁对象精准到村到户的要求,组织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摸底,注重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生存环境恶劣、贫困率发生高的自然村寨贫困群众作为重点搬迁对象。三是坚持以城镇集中安置为主,始终坚持以岗定搬,以岗促搬,充分考虑到搬迁群众搬迁后就学、就业、就医和出行办事便捷等生产生活需求,结合江口县全域旅游规划、当地建筑风格、自然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进行规划设计,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
3.狠抓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和督促检查三个关键
一是狠抓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把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终生责任制度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标志标牌制度,由县住建部门派技术人员驻点,强化施工质量监管。同时,加强资料收集和建档工作,做到情况清、底数明、资料完善、档案齐全、规范有序。二是狠抓资金监管。按照省、市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制定了《江口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方案》,对项目的各类资金进行统一调度、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三是狠抓督促检查。将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纳入各乡镇(街道)及县直部门绩效目标考核内容。严格执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强化对项目建设进度的督促检查,对工作进度滞后的实行预警通知、约谈提醒和诫勉谈话;对推进不力、未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启动问责程序。
4.强化移民生计保障和后续扶持发展两个措施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江口县紧紧围绕搬迁贫困群众的生计保障和后续扶持发展,采取超常规措施,着力在“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江口县及时调整充实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移民、教育、就业、卫生、民政、国土等部门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为成员的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保障和后续扶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人员具体办公,确保移民生计保障和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负责。二是严格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2]配套措施,夯实移民生计和后续发展能力。在移民生计保障方面,建立搬迁贫困对象临时生活困难救助机制,把该纳入低保的搬迁贫困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加强搬迁对象家庭的就学、医疗、低保、养老金等帮扶措施转接、落实工作,确保各项后续扶持政策及时兑现,落实到位。同时建立贫困群众“四重医疗”保障机制,提高贫困群众就医报销比例,避免搬迁贫困家庭因病返贫。在移民就业方面,依据搬迁对象家庭实际情况和就业意愿,由县就业局牵头,相关部门协作,切实组织搬迁群众开展定向、定单、定岗,有针对性的移民就业技能培训,让搬迁对象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本领,通过政府组织劳务输出务工、县内园区、企业就业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等渠道,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对象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同时在有产业优势的项目乡镇积极引导搬迁农户参与产业发展,以“精扶贷”入股,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发展模式,带动搬迁贫困户逐步实现自主脱贫。在移民土地流转经营方面,通过土地确权到户再流转的方式,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www.daowen.com)
5.积极探索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两个机制
江口县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精准聚焦“怎么搬”和“搬出来后怎么办”两大问题,探索了易地扶贫搬迁“四定”工作法,即以群众意愿“定”搬迁地点、以就业岗位“定”搬迁人数、以家庭人口“定”安置面积、以家庭情况“定”脱贫措施。“四定”工作法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全国广大新闻媒体的特别关注,自2016年以来,全国各地共有100余个考察团来江口县学习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7年6月,中央电视台到江口县拍摄易地扶贫搬迁专题片,作为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在北京“砺行奋进的五年·十八大成果展”大型展览馆进行了3个月的巡回展播。同时,为确保搬迁成效,江口县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对1000人以下的安置区,纳入迁入地社区一个村组进行管理,1000人以上的安置区单独成立社区,在社区成立党支部或者社区党委,由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担任安置区党支部书记或党委书记,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在社区具体办公和服务搬迁群众,使搬迁家庭尽快融入城镇生活,实现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如2017年凯德街道安置区成立了梵瑞社区和社区党委,抽调20名干部职工在社区办公和服务群众。
案例 江口梵瑞社区:此心安处是吾乡[3]
江口县梵瑞社区易地扶贫安置项点,共安置搬迁居民2363户101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51户7682人)。为让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成功转换为具有现代城镇化综合素质的“新市民”,江口县坚持党建引领,高规格成立了梵瑞社区党委,通过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强化后续保障,带领搬迁群众在新家园过上了新生活。梵瑞社区党委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按照“五个三”要求,千方百计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安居乐业,做到产业、就业、帮扶、培训、服务全覆盖。
一是做好党建,为搬迁群众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按照“机制健全、运行高效、服务规范、管理精细、群众满意”的目标要求,从社区所在凯德街道选派党建指导员进社区指导建立党组织,相继成立了5个党支部和15个党小组,形成了“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的组织管理架构,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为移民扶贫搬迁社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做好服务,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党委通过“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员”“社区+干部+楼长”服务模式,对搬迁群众反馈的问题及时“把脉”,“对症”施策;建立了文娱活动中心,组建广场舞、山歌堂等文艺队伍,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老人们修建了约17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不仅让搬迁群众老有所居,还让群众老有所乐;每逢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社区党委都要组织吃团圆饭、迎新春等活动。
三是做好后续保障,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创业和就业。组织县内外企业到社区开展现场招聘会,并将社区内190余个商铺整合,通过招商引资,带动移民群众创业、就业,有效拓宽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开展贫困群众劳动力就业培训,助力搬迁群众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