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围绕大生态,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围绕大生态,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江口县结合实际提出并实践以大生态为核心的产业绿色发展脱贫新思路。2020年,冷水鱼产量达到7400吨,占全省冷水鱼产量的30%,成为贵州省冷水鱼养殖产量最高、面积最大的县和全省两个冷水鱼裂变式发展试点县之一。

围绕大生态,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江口县结合实际提出并实践以大生态为核心的产业绿色发展脱贫新思路。江口县立足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按照“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的总体发展思路,发展以梵净山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积极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以“农业富民、旅游富民、生态富民”为目标全力打好生态文化产业脱贫攻坚战,以“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作为贫困群众的收入增长点。

1.做实生态农业扶贫

江口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打响“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品牌,突出抓好生态茶、冷水鱼、猕猴桃3个主导产业和中药材蔬菜2个增收项目,开发大健康生态农产品。自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20.11亿元,其中发放“精扶贷”1.59亿元,政府贴息1775.67万元,惠及3011户贫困户。

种植业方面,建成4个省级、7个市级、7个县级农业园区,实现乡乡有农业园区;建成茶园15.97万亩、精品水果5.15万亩、中药材3.44万亩、油茶5.5万亩,每年蔬菜种植稳定在13万亩以上。累计建成茶叶加工厂43家,其中建成抹茶生产线1条,碾茶生产线18条。

特色水产方面,江口县建成冷水鱼养殖场28个,养殖面积突破7000亩。2020年,冷水鱼产量达到7400吨,占全省冷水鱼产量的30%,成为贵州省冷水鱼养殖产量最高、面积最大的县和全省两个冷水鱼裂变式发展试点县之一。

生态畜牧业方面,依托铁骑力士等龙头企业发展生猪代养场46个,年出栏生猪15万头;建成肉牛养殖场34个,年出栏肉牛9000余头;建成工厂化蛋鸡养殖场3个,年产禽蛋7400吨以上。在农业产业扶贫中,江口县大力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股东的“三变”模式,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

2.做大生态旅游扶贫

江口县依托梵净山独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扶贫。自2014年以来,建成了寨沙侗寨、云舍等全国金融扶贫示范点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2014—2020年,旅游总人数从435万人次增加到1366.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36.14亿元增加到115.38亿元,旅游从业人数从15769人增加到28315人。旅游产业覆盖7200余户2.5余万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2015年,江口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案例 江口县寨沙侗寨、云舍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寨沙侗寨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梵净山脚下,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平河畔。距县城15千米,距梵净山景区2千米。全寨共有75户321人,其中侗族占全寨人口78.8%,寨内民风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良好,是侗族群众聚居的一个自然村寨。近年来,寨沙侗寨依托梵净山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按照“山上做吸引力、山下做生产力、乡村做支撑力”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金融扶贫、文化旅游扶贫为重点,采取“政府+公司+协会+农户”四位一体管理模式,高起点打造寨沙侗寨旅游扶贫试点,形成了乡村旅游扶贫“寨沙模式”。(www.daowen.com)

一是成立梵净山担保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争取金融贷款支持1636万元,用于建房和开办农家乐。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资5900万元发展寨沙侗寨乡村旅游,修缮侗家木楼76幢,建成侗寨大门、寨沙吊桥、2500平方米文化广场、1500米流水景观、侗寨钟鼓楼、民族风情表演场以及风雨廊桥等基础设施。三是邀请省民族歌舞团、本土专家长期进驻侗寨讲课传艺,开展与周边从江县和黎平县侗家民俗大师文化交流合作,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民俗技艺表演队伍,精心打造了一台原生态文化演艺节目《月上寨沙》,受到游客的喜爱和好评。四是成立寨沙乡村旅游协会,积极扶持村民发展农家乐。截至2017年,寨沙侗寨有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客栈74户,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70余人,每日可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2020年,寨沙侗寨接待游客25.63万人次,综合收入1.01亿元。随着梵净山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寨沙侗寨成为梵净山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并先后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金融扶贫乡村旅游产业示范村、国家3A级景区和贵州省100个文化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

巍巍梵净山下,幽幽太平河畔,坐落着一座宛若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村落,这便是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云舍村距江口县城3千米,距梵净山东大门10千米,总面积4公顷,居住4个自然村寨10个村民组,共417户1925人,这里现仍完整保留着傩堂戏、拦门礼等传统土家习俗,金钱杆、摆手舞、伴嫁歌等土家歌舞广为流传,土法造纸术沿袭至今。云舍2002年被纳入国家旅游局帮扶点;2004年被省政府定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被评为中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2014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江口县依托梵净山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机遇为发展契机,着力打造和提升云舍国家4A级景区,探索出了“旅游+扶贫”的新模式,让农村变景区,让贫困农户真正脱贫致富。云舍景区规划总面积约1632亩,项目建设分三期进行,一期为门景系统工程,建设内容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荷花池、游泳池等;二期为古村落改造工程,建设内容为房屋立面改造、龙潭河整治、安置区建设、游线交通建设等;三期为景区提升工程,建设内容为旅游景观景点、民宿酒店、公厕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标识标牌系统等。截至2018年,云舍景区已投入1.2亿元,建成了门景区、环山公路、停车场,修缮和改造了古村落民居和古法造纸坊。正式营业的农家乐、民宿客栈有45家,日可接待游客5000余人。2020年,云舍景区接待游客23.27万人次,综合收入0.89亿元。随着云舍景区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云舍景区还辐射带动周边镇江、梭家、岑忙、老街等4个行政村1万余群众发展,让村民们享受到了旅游扶贫的红利。

案例 江口县“景区带村”助推旅游扶贫

江口县依托梵净山优质旅游资源,坚持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按照“建一个景区、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通过抓好景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村寨脱贫致富奔小康,走出了一条“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新路。

一是科学规划建设,让贫困农村美起来。通过给予企业优惠配套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参与旅游扶贫开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服务,充分激发了社会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遵循民族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原则,结合山水风貌、人文民俗、交通地理等特点,着力构建“一品一特”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规划建设的原则,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山水体验、传统村落、农旅一体化等乡村旅游景点,实现了“农村”到“景区”转变。

二是创新发展方式,让乡村旅游强起来。创新推出政府、旅游部门、银行、担保公司、项目业主“五位一体”项目融资模式,破解了金融机构不放贷、贫困群众不敢贷难题;推行“以企带户”模式,实行企业“带贫帮困”扶贫责任机制,企业在用工和收购农产品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和保障贫困户,带动景区沿线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鼓励群众通过“精扶贷”方式筹集资金,带动景区周边想脱贫、敢创业的贫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

三是丰富产业形式,让贫困群众富起来。旅游景区景点周边发展精品民俗、乡村旅馆和农家乐,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品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坚持农旅融合,着力把特色农产品打造成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的“供应商”和受益者。完善“利益链”,整合农村资源、闲散资金和劳动要素入股到合作社,形成“政府+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和农民变股东的转变。

3.做强生态补偿扶贫

江口县抢抓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和森林植被恢复建设等机遇,认真落实生态补偿扶贫各项政策。2014年以来,全县完成退耕还林7.01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7960.39万元,涉及农户1.66万余户4.98万余人,其中贫困户3129户9387人。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7126.66万元,涉及农户4.3万户15.0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717户16509人;聘请168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年人均工资1万元,助推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