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受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与区位特点等因素制约,江口县长期深陷于贫困状态。生态资源富饶而群众生活贫困,成了江口县最突出的矛盾。
江口县贫困人口以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人口为主,达到60%以上。在2014年因病致贫人口为6000多人,约占贫困总人口的16%,到2017年底,因病致贫仍有1000多人,约占25%;贫困户缺劳动力现象比较普遍,其中有1547户无任何劳动力,占贫困户数量的12.74%;贫困户中的低保户7305户16052人,占贫困户数量的60%、贫困总人口的37.9%。到2017年底未脱贫的1529户4227人中,70%以上为重病、重残或智障家庭,兜底脱贫压力较大。
江口县除县城以外的乡镇,2014年贫困发生率都在14%以上,其中民和镇、坝盘镇、怒溪镇的贫困发生率超过20%,而德旺乡和官和乡则超过30%。从空间分布来看,93.5%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县城周边、基础条件较差的乡镇。贫困人口分布地区多为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距离大城市和县城较远,特别是有大山阻隔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几乎所有村寨都属于贫困村。
从致贫原因来看,交通条件与区位劣势明显,由于处在贵州、湖南两省交界处,距离省会贵阳和其他中心城市都比较远,2013年之前没有高速公路,铁路站点距离偏远;路网不健全,农村公路密度偏低,特别是山区居民出行困难。虽然降雨丰沛,但由于地质和地形限制,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农田灌溉用水困难,部分海拔较高村寨居民的安全饮水存在较大困难。产业基础薄弱,外来资本投资意愿偏低;产业单一(以农业为主),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
2014年以前,江口县的贫困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2014年,江口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3.32亿元,在全省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排名第77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亿元,在全省排第74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5亿元,在全省排第85名;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0099元、6162元;财政总收入仅为2.9亿元,几乎江口县所有主要经济指标均在贵州省排名靠后。当时的江口县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综合承载能力亟待增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产品转化率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农业总体抗风险能力不强;工业缺乏大企业和优势企业支撑,工业经济严重“短腿”;文化旅游产业产品单一,现代服务业不够发达,服务产品严重不足。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尖锐,社会保障水平和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江口县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2014年,全县仍有贫困村8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万人,贫困发生率19.85%,县内有相当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
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乡面貌有待改观
当时,江口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低,历史欠账多,农村的路、水、电、网等设施短板突出。
一是农村道路交通条件有待改善。虽然当时的通村柏油路(水泥路)总里程达到了213.2千米,但是全县仍有32个行政村未实现通村柏油路(水泥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群众出行。调研中发现,由于大山的阻隔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江口县大部分的村寨之间都相距较远,农户居住比较分散。以此来看,即使当时的建制村通畅率达78.4%,但是村组之间的交通出行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依然受到了一定影响。此外,江口县财力薄弱,投入资金有限,使得全县公路建设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工程建设标准不高,实施难度较大,公路里程增长数量相对缓慢,与周边区县相比有不小差距。
二是农村水利条件、电网设施有待改善。江口县雨水丰富,但由于地形特点,使得全县面临着工程性缺水严重、饮水安全未全覆盖、农田灌溉能力较低、防汛抗旱能力薄弱和产业发展配水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农田灌溉用水和部分海拔较高村寨居民的安全饮水。此外,江口县农村能源通信投资有限,城乡电网老化,城乡变电站较少,供电可靠性较低,“三网融合”推进滞后,部分乡镇未覆盖光纤宽带,部分村寨未覆盖移动电话网络,这些都影响了群众脱贫致富,制约了脱贫攻坚进程。(www.daowen.com)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差。当时的江口县大部分群众居住条件简陋,危房较多,住房安全存在较多隐患,村容村貌差,农村生活污水聚集,农村生活垃圾未进行有效治理,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等现象突出。
3.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2014年以前,江口县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速度慢,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支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是教育保障能力较低。当时,江口县在校小学生16282人、初中生9492人、中职学生1841人,入学率适龄儿童99.6%、初中阶段98.5%、高中阶段89.01%、“三残”少年儿童88.5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13%;辍学率小学为0.02%、初中为0.83%、普通高中为0.94%、中职为7.5%。虽然江口县各学段的辍学率均控制在国家要求指标范围内,但是全县当时仅有小学77所、初级中学10所,专任教师仅有2147人,远远不能满足义务教育的需求。此外,办学资金缺口大,教育投入乏力,办学条件改善相对滞后;学校管理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质量较低;城乡师资配置不合理,教师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有待优化;山村幼儿园经费投入乏力,很难保障园内正常工作开展;等等。这些问题依然是脱贫攻坚的制约因素。
二是医疗保障质量较低。2014年以前,江口县农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措施不完善,广大农村群众由于看不起病,使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规模比较大。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低保户、残疾户、计生“两户”、65岁以上老人、孕产妇、0—6岁儿童、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致贫程度更深,再加上贫困户和民政低保户政策没有有效衔接,使得贫困患者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医疗费用兜底及非医疗费用专项救助等多重医疗保障结算更困难、程序更复杂,医疗费用产生的经济负担也会更重。当时,江口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合率、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比例均比较低,全县年内千人拥有卫生(助理)医师1.5人、千人拥有卫生机构病床数3.7张,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比例仅为68.0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
4.产业发展滞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2014年以前,江口县的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7.65%,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江口县农业基础薄弱,存在农业优势产业布局不够集中、产业规模总量小、档次低、产业链条短、利益联结关系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建设滞后、融资困难、技术服务推广能力不足、产业抗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外来资本投资意愿偏低、缺乏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等问题和困难。2014年,全县的粮食年总产量仅为7万吨,粮经比为32∶68;万元田、万元山仅为2.1万亩;烤烟种植仅为2万亩,收购烟叶仅为4万担;江口萝卜猪存栏仅为5.5万头;特种水产养殖面积仅为2.5万平方米,大鲵存池不到3万尾。全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仅有1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个,2014年一产增加值仅为8.37亿元。
5.生态资源富饶,利用率低,自然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
江口县生态资源富饶、森林覆盖率高、水系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生态扶贫方面贡献不大,使得当地群众依然生活贫困,有着“富饶”与“贫困”共存的矛盾。另外,江口县内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部分乡镇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少。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2014年以前,多数干部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生态保护意识淡薄,自然保护地内乱搭乱建、无序开发、乱砍滥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生态资源富饶、贫困人口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江口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特别是两年多脱贫攻坚,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增长速度均处于全省上游,整体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贫困村水、电、路、网等突出短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到户到人比较精准,贫困人口退出路径总体清晰。截至2020年底,江口县脱贫人口全部实现吃穿不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辍学问题有效解决,100%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9.85%下降为零,区域性整体贫困有效解决。通过帮扶,100%的脱贫户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或有所改善,100%的农户家庭收入明显增加。贫困群众获得感强,县乡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度均达到100%,村干部、脱贫户、非建档立卡户的认可度均在99%以上,摘帽退出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