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防疫角度看牛奶制度

从防疫角度看牛奶制度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晚清以来,上海地区频繁爆发的牛瘟,促使市政当局建立了以防疫为主的卫生体系。此后,工部局进一步建立了化学分析为主的抽检制度,通过检验牛奶样品,判断成分有无掺假,实施卫生处罚,制定牛奶标准。1923年至1930年建立的纯净牛奶委员会,建立了新的执照等级制度,工部局借此规范市场,指明消毒是确保牛奶安全至关重要的步骤,从而加入牛奶加工规范,成为等级制度的一部分。

从防疫角度看牛奶制度

在近代中国,食品卫生管理一直处于卫生立法中的边缘地带。整个民国时期,全国卫生法规中,只有1928年颁布的《牛乳营业取缔规则》是直接与乳业有关的法规。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地根据本地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以作为补充,各城市也建立了相关的管理细则。其中,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无疑起着示范和领导作用,其为乳制品建立的化学成分标准和细菌标准,直至今日也是乳品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晚清以来,上海地区频繁爆发的牛瘟,促使市政当局建立了以防疫为主的卫生体系。公共租界工部局从保障健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畜、奶分离的卫生准则,并为符合卫生规范的牛奶场颁发执照。建构执照规则的过程中,工部局建立了一种新的卫生行政秩序,扩张了权力的范围。此后,工部局进一步建立了化学分析为主的抽检制度,通过检验牛奶样品,判断成分有无掺假,实施卫生处罚,制定牛奶标准。

这些制度性设想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基于19世纪以来西方医学的基础,也参考了欧美城市的相关制度和标准。上海本地牛奶掺假现象日趋严重,使侨民们担心饮食安全;微生物知识的传播,让人们意识到细菌的可怕,牛奶问题被提上租界当局的议程。1923年至1930年建立的纯净牛奶委员会,建立了新的执照等级制度,工部局借此规范市场,指明消毒是确保牛奶安全至关重要的步骤,从而加入牛奶加工规范,成为等级制度的一部分。等级制在抗战胜利后,被上海市卫生局重新制定牛乳场设备及管理标准时沿用,规定视设备及管理状况,核定等级,由卫生局发给许可证。(www.daowen.com)

在1930年到1937年间,结核病的威胁又促使工部局对租界内牛奶实行强制消毒,并设立A.T.T 牛奶,生奶被严禁直接饮用。沦陷时期的日伪上海市政府和战后国民政府上海市卫生局,都沿用了之前工部局的规定。“生奶必须煮沸”,已经成为牛奶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点,被严格执行。这项规定,也通过报刊广告被渲染成一种常识,“完全消毒的牛奶乃是一种纯正的食品”。[129]这种看法不仅只反映在报刊舆论上,也体现在价格上。未经消毒的牛奶只能作为一种生产原料,鲜奶必须消毒,巴氏法成为消毒的原则,牛奶必须经过高压蒸汽消毒后再经机械自动装瓶。工部局严格的卫生要求,促使上海大多数牛奶场完善设备,至20世纪30年代时,多数牛奶场都会配备盖瓶机和奶瓶消毒机。[1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