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按照《实施方案》,两州启动建设3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扶持培育750户旅游扶贫示范户和实施独龙江生态旅游整体提升工程,项目总投资9.01亿元。通过旅游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项目的建设,乡村风貌得到了提升,完善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的业态初步形成。同时,两州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半山酒店、旅游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景区景点等建设稳步推进,旅游产业稳步有序发展。怒江州的旅游基础设施及景区建设方面,一是启动建设了一批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平台、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包装申报了12个文旅专项债券项目。其中,皇冠山·老姆登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片马边境红色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兰坪县三江并流低空旅游示范建设项目等8个项目被纳入省级项目库指导推进。二是引进中国一冶、中惠旅等企业积极参与景区开发建设,丙中洛特色小镇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独龙江AAAA级景区创建和知子罗、亚坪等高A级景区创建工作实质性推进。其中,独龙江AAAA级景区创建已完成《独龙江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独龙江4A、5A景区策划规划设计方案》,并完成黑娃底二级游客中心、独龙江公路隧道口游客服务点、迪政当旅游特色村的详细规划编制,完成普卡旺、巴坡等7座旅游厕所的建设和4个贡独路沿线观景台的修复。独龙江四星级酒店预计2020年10月正式投入接待营业。完成景区智慧旅游系统预约平台首期建设任务,包含独龙江旅游区门户网站、探秘独龙江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的“一网两微”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景区Wi-Fi等。三是持续支持旅游厕所建设。安排建设补助资金440万元,新建和改建旅游厕所17座,改善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二)文化产品服务不断丰富
截至2020年6月,怒江州完成旅游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和独龙江生态旅游整体提升等产业扶贫项目。17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均完成了项目招投标工作,老窝镇上庄村、片马镇下片马村已竣工验收,洛本卓乡光罗村、鲁掌镇滴水河村已完成初验,其他13个村的产业扶贫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年内可全部竣工。2020年7月,秋那桶、三河村创建为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165户旅游扶贫示范户已制订了实施方案并有序推进实施,示范户培育初见成效。迪庆州以藏文化为主,以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为特征的旅游开发框架已初步形成,并已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德钦县的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弦子舞也是从传统藏族文化中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一个宝贵文化遗产,均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文化人才队伍不断扩充
在推进两州深度贫困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他们通过发展民宿、客栈、餐饮等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还带动了种植养殖、民族服饰、特色餐饮、手工艺等产业产品的发展。怒江州福贡县、贡山县和泸水市设立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争取中央补助资金45万元,组织2个国家级、7个省级及以下非遗项目,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参加宣传展示、“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助力“非遗+扶贫”。共组织10期569人参加传统技艺技能培训,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93户;展示销售活动带动非遗相关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7.42万元,人均每月增收473.37元;组织扶贫工坊采取“委托代销产品”的方式,借助淘宝等平台和渠道组织网上销售,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助力精准扶贫。迪庆州维西县3个镇7个乡认真贯彻落实文化惠民的方针政策,积极组织开展了2018年迪庆州首届香格里拉百村千场篮球赛,白天开展篮球赛、乒乓球赛,晚上开展政策宣讲、篝火晚会。各项活动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向和愿望,改善了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巩固基层阵地、提振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稳定、增强发展信心、发展全民健身、推动精准扶贫、开展全域旅游的目标。
(四)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利用(www.daowen.com)
怒江大峡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怒江州重要的旅游资源,可开发出特色旅游产品,能够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资源加以利用。其运用到各种旅游产品中,可对旅游环境进行营造,以提升旅游的精神内涵和品位。从国内外一些案例来看,旅游发展的成效、旅游产品的品质及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很大因素取决于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一是对“亮点”地区进行有效合理集中的开发。例如,贡山的丙中洛、福贡的老母登、兰坪的罗古篝等在地域上相临,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传统建筑形式保存较好,有原生态的民俗风貌,自然风光秀美,交通也较为便利。二是对独特区域实施因地施策的开发思路。例如,独龙江流域具有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生态,可在合理、有限、适度的范围内将其打造成为集科考、探险、民族和生态研究为一体的独特旅游目的地,计划好景区承载量,通过高收费、先预约的方式,严格控制人流量,并保护好生态环境。三是“原汁原味”地开发民族传统村落。选择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建筑风格较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村落,将其原生态地开发、包装成为民族文化景区,向外界展示传统的民族特色文化,并传承民族歌舞、饮食、技艺、礼仪等。四是开发民族民俗节庆资源。例如,阔时节、澡堂会、情人节、仙女节等。对民族民俗节庆资源的开发,要坚持将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保护在先,其次才是开发;要尊重民族民俗发展的原生态性,在科学合理规划及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民俗资源与旅游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发展局面。
迪庆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展开,迪庆州藏族传统文化出现了新气象。目前,民族岁时节庆逐渐恢复了以往的氛围,并呈现增强的良好态势。迪庆州党委、政府对传统的原生态民族岁时节庆的保护意识增强,传统的民族原生态活动项目正在恢复。迪庆州党委、政府致力于打造民族文化强州,全力提升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现在,藏族锅庄舞蹈、《格萨尔》曲艺说唱、傈僳族阿尺目刮舞蹈、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技术、尼西藏族黑陶等传统文化技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成为迪庆州的民族传统文化名片。此外,当地政府还通过各种渠道引入数亿元资金,建成集藏族民居、民俗文化、餐饮文化、用品展销、传统服饰等为一体的文化长廊,呈现出传统的民族原生态生活风景,并通过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为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与保护做出了关键性工作。
(五)稳定团结成为社会风貌
打赢云南迪庆州、怒江州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实现党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的任务。
2019年,怒江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稳步推进,全州2个集体、3名个人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贡山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兰坪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通过省级验收,怒江州命名了83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与宗教代表人士的沟通联系得到加强,宗教事务管理进一步规范。社区治理持续提升,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断完善,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获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殊荣。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全面加强交通、学校、旅游、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监管。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禁毒防艾、边境管控得到加强,重大节庆、重要节点安保维稳工作有序有力,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截至2019年底,迪庆州按照“率先发展、全面小康” “精准脱贫、跨越发展”“突出特色、融合发展”的要求开展示范创建,全面完成1个示范县、7个示范乡镇、47个示范村(社区)、2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和1000多户示范户建设任务。通过整合资源,层层抓点,合力攻坚,迪庆州形成了一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示范村镇。2019—2021年,迪庆州新一轮“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再次实施,将建设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4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为迪庆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和推进迪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