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网络又称热力管网,即从锅炉房、直燃机房、供热中心等出发,经热源通往建筑物热力入口的多个供热管道形成管网。供热热水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2.5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200℃;供热蒸汽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350℃。根据能源供热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热能网络分为煤炭供热、燃油供热、天然气供热、电能供热、核能供热、地热供热和太阳能供热等;根据热媒可以将热能网络分为蒸汽热网和热水热网,其中蒸汽热网还可以按气压分为高压、中压和低压蒸汽热网;根据水温的不同可以将热能网络分为高温热水热网(T≥100℃)和低温热水热网(T≤95℃);根据所处地位不同可以将热能网络分为一级管网和二级管网,一级管网为从热源至热力站的供回水管网,二级管网为从热力站到用户的供回水管网;根据敷设方式不同可以将热能网络分为地沟敷设(通行地沟/半通行地沟/不通行地沟)、架空敷设(高支架/中支架/低支架)和直埋敷设(管道直接埋在地下,无管沟);根据系统形式不同可以将热能网络分为闭式系统和开式系统;根据供回分类可以将热能网络分为供水管和回水管。
早在1887年,美国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供热系统;法国于1893年,苏联于1903年也有了区域供热工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供热事业在加拿大、荷兰、丹麦、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发达国家以及波兰等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各国及西欧几个国家在恢复建设中大量兴建区域供热工程,供热工程发展迅速,而由于当时燃料价格低,美国和西欧许多国家的供热工程发展速度一直很慢。自从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能源危机以来,区域供热技术又重新受到重视,迅速发展。时至今日,国外供热行业的发展已步入稳定发展时期,无论是供热行业内部优化管理、技术创新,还是政府对供热行业有效的价格规制、准入规制、激励性规制等行政干预,供热行业改革均取得了丰富经验。
目前,我国城市中常用的供热方式分为集中供热、区域供热、分户供热和末端供热四种方式。集中供热主要指以集中热源为主要热源的供热方式,集中热源包括燃煤热电联产、热气热电联产、大型燃煤锅炉房、大型燃气锅炉房和大型燃油锅炉房,其主要的供热环节有集中热源、城市高温热力管网、换热站、室外管网、室内管网和末端散热设备。末端散热设备主要为散热器。城市集中供热的主要特点是供热规模巨大,以城市为供热对象,存在大型集中热源和两级热力管网。区域供热主要是以区域热源为主的供热方式,区域热源包括燃煤、气、油锅炉房、电热锅炉房、热泵和冷-热-电联供(CCHP),其主要的供热环节有区域热源、室外管网、室内管网和末端散热设备。区域供热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的供热规模,以小区为供热对象,存在室外区域热源和室外管网。分户供热主要是指热源放置在住户家中的供热方式。户内热源主要包括燃煤炉灶、燃气炉、电热炉(蓄热和非蓄热)、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其主要的供热环节有户内热源和末端散热设备。末端散热设备主要为散热器、热水辐射地板、带调温阀散热器和风机盘管。户内供热的主要特点是供热规模限于住户内,以住户为供热对象,热源位于住户家中,虽然可能存在室内管道,但该管道的散热均进入室内,没有热损失,可将其也视作散热设备,所以认为户内供热不存在室内管网。末端供热主要指热源就直接在室内,热源就是末端散热设备的供热方式。末端热源主要包括电热膜、电热缆、电暖器和相变蓄能电暖器。其供热环节简单,热源即是末端。末端供热的主要特点是供热规模限于室内,能源一般是电力。(www.daowen.com)
热能网络要想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节能环保,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抓起,即首先要实现供热系统的规划优化,主要包括热源的选择、供热管网的布局优化以及二级换热站位置与容量的确定。由于集中供热系统中一次网的投资可占到系统初投资的50%左右,因此在供热系统的规划优化中,一次网的布局优化尤其重要。管网布局优化常用简单易行的最小树法。它是在所有可能的拓扑结构中,分别进行计算比较,根据赋权值最小得到最优的拓扑结构。管网布局优化首先要进行管网的布线和换热站容量的确定。其次在规划优化的基础上,以及热源、管网拓扑结构、换热站均已确定的基础上,进行管网的设计优化,主要是管径的优选。由于实际标准管径不是连续变量,而是离散变量,这一点必须考虑,才能使优化结果对工程应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