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成为伯乐:投资自己,寻找适合的马

如何成为伯乐:投资自己,寻找适合的马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里马”固然不易得,“伯乐”同样难寻,所以,与其自认为是千里马,而去苦寻知音,不如把自己锻炼成卓越的骑师,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马,尽情奔驰。这就如同推销员成功不全是靠自己,还必须有人愿意购买他的产品。这匹“马”,可以是你的创意、嗜好、伙伴、配偶、产品、市场,等等,你把自己当成伯乐,将力气投资在你找到的这匹“马”身上,说不定它可能帮助你完成你想做的事。

如何成为伯乐:投资自己,寻找适合的马

千里马”固然不易得,“伯乐”同样难寻,所以,与其自认为是千里马,而去苦寻知音,不如把自己锻炼成卓越的骑师,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马,尽情奔驰

不可苦苦坐待机会,只怕匆匆白了少年头。

美国人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得知,一般人在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后,一直到退休为止,平均起码要换七次工作,每换一次工作,就表示要自我推销一次。

在换工作的过程中,传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耐心等待,好运自然就会上门。我们只需一厢情愿地扮演“千里马”,苦苦等待“伯乐”的慧眼。自己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因为还没有遇到伯乐。不过,美国的行销专家赖兹却推翻了这个观点。他认为,与其自认为是千里马,倒不如把自己锻炼成一位优秀、卓越的骑师,然后,四处去寻找适合自己骑的马,凭着自己的骑术去驰骋、去奔跑。赖兹相信,“没有人能自己使自己成功,只有别人能使自己成功。”罗马天主教皇不是由他自己选的,公司的总经理也不是自己指派的,而是别人帮助他。这就如同推销员成功不全是靠自己,还必须有人愿意购买他的产品。

当一个人在建立个人的行销网时,如果只是一味地环绕着自己的才干与能力打转儿,却忽略了周围的人、事、物,往往是一大败笔。比如,你以最大的极限卖命工作,一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你心想:“老板会注意到我,我会得到晋升。”结果,事与愿违,升官、加薪都没你的份,你恨得咬牙切齿,除了高声咒骂之外,却无可奈何。赖兹会劝你,这时候,你千万不要去撞墙或者做出任何自毁的举动,而是应该赶紧花时间去寻找一匹马来骑。这匹“马”,可以是你的创意、嗜好、伙伴、配偶、产品、市场,等等,你把自己当成伯乐,将力气投资在你找到的这匹“马”身上,说不定它可能帮助你完成你想做的事。

根据经验,通常,在赛马场上最成功的骑师,不定就是最精明、最强悍的;而最好的骑师也不一定会赢得比赛。真正的赢家,总是那个骑上最好的马的那一位。

让我们看看这些成功人士是如何慧眼识“马”的?

骑对马的人

1988年,苏雄(智威汤逊广告公司董事长兼国际副总裁)和他的上司从香港台湾创业,成立智威汤逊广告台湾分公司。当时,人生地不熟,又是外来客,难免受到本地同行的排挤。不过,苏雄一点也不担心。

“我来台湾,完全没有任何犹豫,只是凭老板的一句话。”苏雄声称,台湾吸引他的地方在于“到一个新的市场,做全新的尝试。”他向来喜欢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希望自己比别人做得出色。苏雄真的做到了,短短五年之内,智威汤逊的规模从最早的两人膨胀到145人。而根据广告业者统计,台湾地区各广告公司的营收业绩,智威汤逊已名列三大之林。

在国外,智威汤逊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跨国企业,在全世界共有一百多位副总裁,苏雄坐上这个位置的时候,只有三十二岁,年纪最轻,也是惟一的中国人。他说:“如果我继续留在香港,可能还爬不到今天这样的位置。他在三十岁那年决定加入智威汤逊,在此之前,他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能找到这匹好马。(www.daowen.com)

在智威汤逊,他学到宏观,学到国际化,打开了视野。当然,他工作非常勤奋,他的上司也很赏识他。但是,帮助他成功的最大原因,则是他擅于掌握机会。

苏雄相信“七分努力,三分机会”,要争取主动,才能握住筹码,“如果我在过程中稍有犹豫,机会大概就溜走了。”他举来台湾为例,如果他当时选择去美国、澳洲或加拿大,他恐怕就达不到今天的成就。

“在这里,我才能彻底发挥。”苏雄坐在十八层楼高的办公室里,望着玻璃窗外脚底下的台北街景,神情愉悦地述说自己的故事。你可能很难想象一个操着广东腔国语的香港仔,拎着皮箱初到台湾打天下的模样。眼前的苏雄,就是这个找“马”的人。而且他找到了。

“位置”对了,就有佳绩

袁承华(世界黄金协会台湾区经理)找马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当成“产品”,用心地经营自己,然后,找到适当的机会,再把自己推销出去。

大学毕业以后,袁承华陆续换过几个工作,当过空姐、饭店公关、外商公司行销企划等职务。她说,在她那个年代,还不流行“生涯规划”,所以,每次换工作都是瞎打胡撞,但是,脑袋里面好像又装了一张蓝图,指引她该往那个方向走。

了解袁承华的人都知道,她其实是一个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外表看来,她一点也不尖锐,待人总是客客气气,丝毫没有压迫感。私底下,她替自己设定目标,要求自己努力实践。“我是鸭子划水型,表面上没事,水底下拚命动作。”她比喻说。

二十五岁那年,她就期许自己三十岁要坐到经理,后来,她果然做到了。那时候,她在一家外商公司担任产品经理,她卖命地做,开会、加班、想点子,一心为了抢占市场。

袁承华比喻:“每个人的生涯,就像市场上贩售的商品,‘位置’对了,才能创造出她的销售成绩。”每换一次工作,她就会假设:“这个工作在我整个生涯中究竟是加分、还是减分?”只要是前者,她会毫不考虑地投入。所以,她几乎都是选择“量多事重”的工作,她相信这样才能快速成长,别人或许要花三年,而她只要花一年的时间就可以看到成绩。

根据调查,一个大专院校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的头十年,通常会变换三次工作。一个终其一生为同一家公司工作的人,反而会被人戏称为“抱大树的人”。为了适应新的竞争游戏模式,每个人必须把自己视为一种产品,推销给适合的人,而不只是把自己当做单纯的受雇者。袁承华同意这种看法,并且努力践行,“不能坐等机会,而是你必须去主动找‘马’。”下一步呢?她的“马”在哪里?如果,你看到她坐一家规模更大的公司总经理的椅子上,就表示,她“位置”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