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钱,它的本质是什么?

钱,它的本质是什么?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有钱者高贵,贫穷者低贱。对于钱,国人是爱恨交加。这时,说“男人有钱便变坏,女人变坏便有钱”还是客气的。金钱本身并不产生邪恶,相反,恰恰是人类自身的行为,将邪恶异化在它的身上。对于钱的把握,无非两点:一是获取手段,二是使用目的。因此,就钱财的获取而言,超经济的言行并不罕见。东扯西拉到这里,不知在你的心中,钱是什么东西?

钱,它的本质是什么?

晋人鲁褒的《钱神论》向世人讲述了“钱”的故事:某日,一富家公子,驾车游览京城,途中偶遇老友綦母先生,只见此君面容憔悴,行色匆匆。公子问道:多日不见,先生欲何往?綦母答:打算到贵人处讨个差事。公子问:先生可曾读过《诗经》、《礼记》、《易经》吗?綦母回答:当然读过。公子说:既然如此,岂不知《诗经》曾述,有了钱,朋友才会尽力相帮;《礼记》亦言,男女要有“玉帛禽鸟”、“榛栗枣”才能结秦晋之好;《易经》告诫,“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是,我看先生所为与之大相径庭,十分不合时宜。

綦母应声答道;我追求的是物质清谈,精神富裕。公子闻听哂笑道:先生此言差矣!您既不通古,也不识今。现在时代变,观念亦变。您还空谈什么清谈、什么精神。如今,有钱者高贵,贫穷者低贱。若固守旧观念,便如同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其结果,不仅终身受穷,并且永无出头之日。进而,公子开导綦母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利,不患耗折。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笑之口。钱多者听其前,钱少者居其后……”说毕,公子大笑,拂袖扬长而去,只剩下綦母先生痴呆呆站在路旁,无言以对。

应该说,鲁褒的宏论,将钱描绘了个惟妙惟肖,分析了个透彻入骨。既然,钱有这般神通,也就难怪世人对它顶礼膜拜。

中国的方孔钱产生于战国后期。古人将钱特意铸成内方外圆,其寓意不言而喻。内方代表土地,外圆象征天空,将天地乾坤浓缩于小小钱币之上,足见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古至今,患生于多欲。为了钱,一些人走火入魔,误入歧途,或贪赃枉法,贪污受贿,或巧取豪夺,打家劫舍;为了钱,一些人父子成仇,兄弟反目,或相互欺骗,尔虞我诈,或骨肉相残,丧身败家。

对于钱,国人是爱恨交加。爱的时候是称兄道弟,“孔方兄”不住嘴儿地叫,甚至不惜自贬身份,甘当孙子,尊钱为“爷”,每日三柱香,乞求“财神爷”保佑。恨的时候则对它咬牙切齿,钱就成了“王八蛋”。这时,说“男人有钱便变坏,女人变坏便有钱”还是客气的。君不见,“是以奸邪不可禁,其原皆起于钱”、“钱财本粪土”之类的话,典籍里比比皆是。

其实,钱本来没有什么特别,马克思早就告诉过我们,钱其实也是商品,只不过是一种特殊一点的商品而已。金钱本身并不产生邪恶,相反,恰恰是人类自身的行为,将邪恶异化在它的身上。孙中山倒是颇为客观:“钱币者,文明之一重要利器也。世界人类有了钱币之后,乃能由野蛮一跃而文明也。”(www.daowen.com)

当然,钱的确又是一把双刃剑,把握得好,是利己惠人的工具,把握不当,则是害己伤人的凶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于钱的把握,无非两点:一是获取手段,二是使用目的。前者体现了人性善恶,后者显示了人格高下。

这些年,在给方方面面的人上课时,我都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利、求利、自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观察到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学之所以存在,特别是市场机制的运行,就是利用人的这种本性。但是,人之所以是人,又在于他(她)不仅仅是经济人,还在于他(她)同时也是社会人。人是有多重需求的,马斯洛的概括是有五个层次。人作为社会中生存的个体,在其追求当中,除了利己的动机之外,还会有诸如利他主义、自愿奉献和意识形态等目标,还会有许多精神道德层次方面的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与社会平等和正义公正的追求。因此,就钱财的获取而言,超经济的言行并不罕见。孔夫子教导我们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对于金钱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比获取金钱更为重要。有个英国的道德学家就说过,“赚钱比懂得花钱要轻松容易得多,并非是一个人所赚的钱构成他的财富,而是他花的钱和存钱的方式造就了他的财富。”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和民族,若“驱天下以为从,罄万物以自奉”,将贪虐至极、豪奢竟逐奉为准则;把及时行乐、纸醉金迷看作时尚,放弃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那么,失去的不仅仅是金钱与财富,而且是气节与灵魂。

东扯西拉到这里,不知在你的心中,钱是什么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