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展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相应展开。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被取消或被弱化,人口流动加剧,沿海地区的城市,包括中小城镇,也由于地理区位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农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也以农民工的形式进入城市。中国城市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规模日益增大。部分大城市,甚至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的“大城市病”。
在谈到英国工厂制度时,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工业普遍增长的同时,个别地区也有衰落现象,在许多郡和城镇,一些原有的工厂甚至完全消失。决定这些变化(包括衰落和增长)的一般规律,就是那条遍及现代工业所有一切部门的规律,即集中的规律。”[8]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所体现的也正是市场经济的这种集中规律。除了一些大城市过于庞大,还有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逐渐枯竭而衰落,以及部分城市由于周边城市的集中效应,如河北省的一些城市由于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集中效应,导致这些城市的人才和资源外流,而得不到相应的发展。
为了应对中国首都北京市的大城市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研究考虑在北京之外建新城,使之成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最终这个新城确立在雄安新区,在这里建新城,不会过多打扰当地人的生活,涉及搬迁量少,能快速起步见到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这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选择。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这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9]为了抑制大城市病,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总的政策要求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10]这也是在资源配置上要求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以应对市场经济的集中规律所造成的问题。(www.daowen.com)
除了建新城,立新区,在中国城市发展中,还出现了城市群。城市群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城市的扩大和交通便利,从而使得原本相距较远的城市之间,变得不再遥远,甚至城市之间的交通用时还少于城市内部的交通用时,与此同时这些城市又没有接壤,不方便合二为一或合多为一,成为单一的城市,只能以城市群的形态出现。一些城市群中的城市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同质的,互相竞争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不高;另一些城市群中的城市之间则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点放到促进城市群的发展上。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11]他还在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要求中指出,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