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协调自我与社会: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协调自我与社会: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犯过错甚至触犯刑法的人,即使再恼怒,也不过度惩罚;而对成就卓越或自我欣赏的人,即使再喜欢,也不过分奖赏。它的具体行为表现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点评本文以题目“怒不过夺,喜不过予”为出发点,引出协调这一理念其实是各方面都不可或缺的,继而从《大学》中所言的修身之道,推及《论语》中庸之道,点明其作用均是协调自身,协调社会。

协调自我与社会: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行知中学 周 薇

古往今来,众多事例无一不向我们证明着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抑或是一个团体,如果仅仅依靠领导者个人殚精竭虑而没有其他成员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其效率必然大打折扣,而倘若只有少数人的孤军奋战,却不见全员的共同协作,获得成功无疑也是困难重重。但,所有人都将全部精力投于事物以求统一就是可取的吗?并非如此,我们真正应掌握的,是如何先在事物之中寻得协调,继而谋求发展。

恰如荀子所言,“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这句话本是告诉我们,处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可因情绪方面的原因便在执行时过宽或过严。对犯过错甚至触犯刑法的人,即使再恼怒,也不过度惩罚;而对成就卓越或自我欣赏的人,即使再喜欢,也不过分奖赏。细细品来,似是在教导人们如何控制情绪的话语,其中却也暗含着协调之道。

大学》开篇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人时常谈论修身。那么何谓修身?它的具体行为表现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究其本质,便是要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怯除思想中的杂质,对峙那些令我们骄傲自大、轻浮邪僻的内因外因,培养志趣,用最朴实无华的态度去学习关于仁爱的学问,远避世俗的虚谈。丰富完善自身人格,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而不逾越事理,这样的治学,不正是为了协调自身而为吗?(www.daowen.com)

协调,又不妨说是中庸之道,此处“庸”却并非是指平庸,而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中的一席话,告诉了我们“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也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所以,“礼”的制定,正是为了调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起协调作用。

由此可见,从“礼”到“中庸”,从“中庸”再到“修身”,都隐隐围绕着一个词而展开,便是“协调”。看来对协调的追求,从古至今并未改变,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当更为重视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国外开放,进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又多个方面的协调,构筑社会的协调。

点评

本文以题目“怒不过夺,喜不过予”为出发点,引出协调这一理念其实是各方面都不可或缺的,继而从《大学》中所言的修身之道,推及《论语》中庸之道,点明其作用均是协调自身,协调社会。最终得到结论——对于协调的追求从古至今都未曾改变,现如今我们也应更重视协调发展。论证井然有序,语言严谨而不失文采,彰显了周薇同学较为深厚的文学爱好和底蕴。

点评教师:孟雅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