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二中 庄可欣
有些事,若非亲眼所见,你会一直幼稚的坚持心中的想法;有些环境,你没经历过,就不会知道那是多么震撼;有些人,你没接触过,就不会有那么深刻的领悟。
我的姑父是农科院的院士,他来自四川和云南交界的一个小山村里,以前常常听他说,那里的天有多蓝,那里的竹林有多绿。他也说过,以前,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他的几位哥哥和侄子们都住在上一辈留下来的老房子里,等到他们经济条件好点后才重修的,那里的贫穷是我不能想象的。可当时我并不懂。表妹出生那年,我陪他们回家,下了飞机,又辗转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大巴,来到一个小县城坐上一辆简陋的三轮车,一路颠簸,又过了很久,才看到有人影在远处的山上劳作。山上种满了竹子,破旧的小房子稀稀拉拉地散落在山的平坦处,前前后后隐约有篱笆栏出自家的竹园范围。那时是夏天,翠绿翠绿的一片片与晴朗干净的天相连,这是能在电影里常常看到的,此刻我近在咫尺,却有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与舒畅,心中也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考虑到表妹年纪还小,这里条件也不好,所以我们在姑父家就住三天。大伯(姑父的大哥)抽空就带我在山里和竹园里玩,其实山也不是很高,住户也不多,所以一天下来,就差不多逛遍了整个村子。我注意到,大伯家西北角有一个破旧简陋的房子,里面住着祖孙俩,第一眼就感觉那个妹妹好像很内向,似乎不和其他孩子到山下玩。我听大伯说,妹妹从小由奶奶带着,今年正读初中。像妹妹这样的留守儿童在他们那里很多,当地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留在这儿的多是老人带着孩子。可是这个妹妹有点特殊,她的父母带走了弟弟到上海去打工,原先一年回来一次,后来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只是时不时地寄点生活费回来。我经过时,能感觉到她在偷偷看我,可我回头,她已经红着脸低下了头,看着手里的书本。她给我一种感觉,她好像有话要和我说,但我当时并不以为然。
因为是暑假,习惯了睡懒觉的我还是每天八九点起床,连着两天到屋后去洗脸,都能看见那个妹妹坐在屋前看破旧的书本,老奶奶则坐在一边或修理着竹篮,或清扫这简陋的门庭。临走前一天,我难得起早,想再享受一下山里的优美环境,便一个人上山去逛逛。经过妹妹家门口时,见她在门前帮奶奶洗衣服,我不经意地靠近她,她敏感地发现了我,立即停下了手里正在搓的衣服,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嗨,阿姐好”——她有点不好意思似的,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掺着一点点四川话,和我打了个招呼。“你好呀!真勤快”——我也主动和她开始聊了起来……在聊的过程中,她最感兴趣的就是问我上海学校的日常小事,可是令我觉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事都能让她惊讶得张大嘴巴。很多次,她欲言又止,但我并不知道她究竟想说什么,也没有追问。
聊了好久,不知不觉都到了中午,姑父家的烟囱已冒起了袅袅炊烟。我正准备道别她时,她拉住我,顿了顿,不知何时被泪水打湿的双眼显得格外明亮,她格外坚定地告诉我,她的父母告诉她,等她考到上海的大学,他们就能一起生活,所以她一直非常非常努力地学习,努力地考到县里的中学,以后还要努力地上省重点。她常常比县里的孩子学得更晚,但她从来没有怪过父母,更没有怪过命运,现在她吃的苦,以后一定会让她成为更优秀的人。到了上海,她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人的命运。她的话到了最后越来越轻,却依旧掷地有声地落入我的耳中,扎进我的心里。我终于知道了她真正想和我说的话,在我看来一上午的闲聊,却让这个内向的女孩觉得值得这一刻的释放,大概是压抑在心里许久的话,说出来后她泪流满面的双颊却显得异常放松,我看着她,近距离地看着她,她期待地看着我,“会!一定会的!”这五个字,是那一刻笨拙的我唯一能想到的话,也是她想听到的肯定。她破涕为笑,我的心却好像被一块大石头压得透不过气来,我也开始寻求着某个答案,可我不知道我究竟想知道什么。(www.daowen.com)
无数像我一样的学生,生活在上海,大多衣食无忧,却一天到晚抱怨着学习压力大,排斥着铺天盖地而来的补习课,又时常为了一件T恤,一双球鞋,一场演唱会门票和父母争论不休。殊不知在祖国的某个偏僻角落里,在重重大山阻隔的落后村庄,有多少和我们并无区别的孩子希望接受着我们现在的教育,甚至是我们现在所受教育的十分之一!又有多少稚嫩的心想要得到和我们一样的机会,想过上不如我们现在生活的十分之一的生活!他们,确实生活在就如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贫穷落后的环境里,也确实会光着脚丫长途跋涉只为了上一天的学;他们,确实有着淳朴、不染尘滓的笑容与心灵,但是,他们有着比我们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更成熟的心态、更沉重的梦想,他们向往大山外的生活,向往看到世界,也期待世界能看看他们,哪怕是一眼;他们,已经接受了机会的不公,但是,他们不会向命运屈服,他们知道他们的命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而这种途径就是学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让自己更优秀。让人欣慰的是,有些孩子成功了,我的姑父就是其中一例榜样,但这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可是那些千千万万还在向命运斗争的孩子们呢?
贫富差距,这个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必不可免的社会问题,一直都得到了国家的关注,那些留守在贫困地区的儿童们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各方帮助,也试图改变他们的现状,给予他们最大的公平与机会,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既然我们同处一片蓝天,那么,总有一天,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都能接受相同的教育,接受相同的机会,受到一样的公平待遇。到了那时,对于命运,对于优秀的定义,该会更加明晰。
点评
庄可欣同学的这篇文章选择的事例应该是比较特殊的,因为能够像她姑父这样走出大山然后事业有成的毕竟是少数。但是,这个“姑父”和那个“女孩”又是具有代表性的。他们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不甘命运安排、奋发有为、力争改变自己、改变家庭命运的缩影。文章构思精巧,现在的“女孩”或许就是将来的“姑父”。文章没有直接赞美国家发展计划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和生活上的变化,但成为农科院院士的姑父和外出打工少有回家的女孩父母甚至女孩,也在这社会发展中受益并随着潮流不断向前。当然,留守女孩的孤独或许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该忽视的问题。
点评教师:丁春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