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摸索中成长,创新中通达

摸索中成长,创新中通达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我们还要勇于把创新理论运用于实践中。正是凭借着“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这种精神,他培育出了产量高于普通水稻的杂交水稻。“十三五规划”中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可见,这份创新精神已经长足地造福于人类。在创新发展的路上不免艰难险阻。那时,回眸老一辈人才在创新征途中取得的成就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必将激励我们越走越远,以坚实的步伐走向新时代……

摸索中成长,创新中通达

向明中学 沈思源

“十三五规划”从来就不是一个凭空设想出来的概念,而是通过前人经验的积累总结出来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新发展理念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就比如创新精神甚至已经成为了我们学习的理想境界,“创新型教育”也成为了学校教育的特色,充分落实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我们更是成为了这些理念的受益者。

真正体会到“创新”这个词的含义是在踏入高中校园以后。以前总以为“创新”只能用在发明家、科学家身上,可是学校的“创造教育”让我真切体会到:创新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这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

我在选修课上尝试着做化学实验的课题,这种经历带给我的成长是单纯依赖于课本很难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甚至会发现课本上给出的部分实验,几乎是纯理论构想,在现实中很难做到。我们不断实验,不断改进各个步骤的配方比例,渐渐培养了勇于质疑的精神,并最终找到了使产物最多、生成最快的配方比例。当得知学长学姐的成果还成功申请专利以后,我似乎感觉到了成功做好其他人没有做出的事情其实并不像自己所想的那么难,其实创新离我们真的很近很近,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压抑自己的所思所想。勇于尝试,勇于迎接未知,我们必将在不断求索的过程中成长。

创新精神似乎已经融入血液、化入骨髓、渗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在不断“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Made in China”的话题曾经风靡一时,它一度成为质量不佳的产品的代名词。求发展的野心很大,然而生产的质量没有跟上,我们也会偶尔抱怨这种现象。可是,抱怨提高不了产品的质量,我们唯有更多地用行动证明给世界看——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我们开始革新工艺,开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用心传承老一辈人的精打细磨、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把生产线上的每一步流程进行一次又一次地优化和革新。精益求精,追求突破,工艺做到极致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这个时代需要创新。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全盘照搬照抄,而是要创造性地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这样才会有长久发展的动力。

当然我们还要勇于把创新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实践是实现创新的途径,有好的理论、好的想法,但是不付诸实践,这些想法只能成为空想。付诸实践后也要敢于接受挫折,勇于挑战困难,将这份创新转化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药。就比如诺贝尔奖并不是评判科学成就的唯一标准,更不能当作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科学家们研究的最大初衷应该是造福人类。(www.daowen.com)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坦言:“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正是凭借着“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这种精神,他培育出了产量高于普通水稻的杂交水稻。1976~2005年,全国累计种植面积约3.4亿公顷,增产稻谷4.5亿多吨。而他坚持创新的初衷很简单——让更多人吃饱饭。

“十三五规划”中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可见,这份创新精神已经长足地造福于人类。相信在“十三五”提出这个理念之后它会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不仅仅是我个人在“十三五”的实施下会有所成长,由一个个小我构成的社会、国家也会成长。创新,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所必需的一种精神。在创新发展的路上不免艰难险阻。那时,回眸老一辈人才在创新征途中取得的成就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必将激励我们越走越远,以坚实的步伐走向新时代……

点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沈思源同学从身边事例入手,畅谈自己的高中学习体验、中国制造中的工匠精神,以及科学家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笔触真实,语言朴实流畅,使创新的主题自然而然升华到较高的境界,也让读者随着文章的深入自然而然产生共鸣。

点评教师:张 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