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二中学 来子煊
从21世纪起步,经过了十余年日新月异的变化,上海已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从最初建设各种便民公共设施开始,到一点一滴中逐渐提高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再到对公民意识和人文关怀的重视和提升——上海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座新兴发展着的城市所能企及的高度。
最容易发现的改变源自城市交通。那个时候我们家刚搬到上海,随着卧室里一架立式钢琴的到来,我开始了学琴之旅。我家住在浦东,每周六到浦西的老师家里着实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一路走到公交车站,等个十来分钟,跳上第一班隧道四线,穿过嘈杂的车厢,在摇摆着的把手之间眺望微雨的上海街道,还要当心不要错过了报站。那时智能手机还没普及,光线有些昏暗也不适合看书,于是车上的乘客都不约而同地眺望窗外,看着一排排交错的树木,越过一条条宽窄不一的路巷,观察一个个在路边穿梭着的行人。天气冷起来的时候,车里温度高些,总有几个小朋友会用稚嫩的手指在雾蒙蒙的窗子上画画……透过这扇公交车上的窗子啊,仿佛就透过了半边的世界。不在上下班高峰的时候,车上没有那些急匆匆的上班族,大家都慢悠悠的,一头银发的老太太,穿着整洁漂亮的衣服,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年轻的姑娘呢,显摆着一头飘洒的长发,眼睛里透着的都是美丽。在公交车上,人人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偶尔的一个对视,都好像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啊”。
唯一的缺憾就在于这段慢悠悠的旅程有些过于漫长了。换上好几班车,每周这样一趟来回都要三个钟头。小时候对时间概念不强,倒不觉得有多遥远,等长大点了,才感觉路途着实不便。就在这时,上海的地铁开通到了我家门口。坐上崭新的列车,配备着冬暖夏凉的空调和无线网络信号,原本漫长的旅途一下子就大幅度缩短了,在稳当的车厢里还能看书看报,这就充分利用了旅途间的空暇时间。在地铁上,没人在乎你所谓的身份,同在一列车上,也无所谓你来自哪里。人多的时候找处空闲的地方站着,人少的时候就宽松地坐在座位上。高个子的年轻人走进车门也不急着抢位子,随意地靠在栏杆旁,把座位让给更有需要的人。西装革履的男人不在意车厢是否拥挤,很有风度地站在那里。戴着安全头盔的工人很谦和地站在靓丽的女孩子旁边……在地铁的车厢里,人们彼此尊重,也得到了更多的便捷。
暑假里去欧洲旅行,在巴黎的地铁站,我们乘错了方向,在确认没法同站更换方向的情况下,无奈只得重新买了票。在德国,依着复杂的轨道交通图表线路,竟乘错了好几次。就是不论线路的设置和车站的建设,单列车的性能和设施,它们也是不及上海的申通地铁的。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里约为奥运会专门定制的地铁4号线上所运行的列车,竟全都是中国制造,这也算是中国的地铁制造走出国门的一大骄傲吧。而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更是世界科技的最前沿,让以往一天做的事情可在一两个小时内高效完成。
不仅仅是上海城市里的交通设施在发生日新月异、令人惊喜的变化,从硬实力到科技的人文关怀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住在上海,远比国外的许多一线城市在点对点、线上线下平台间具有更大的优势。利用上海城市里快捷的交通设施,加上创造性的网上平台,许多以前很难办到的事情都变成了弹指之间就能解决。在丰富的购物网站上买好的快递包裹,不出三天就能到达手中;周末想偷个懒不做饭,在手机上点好外卖,半个小时即能送到家中;去看场电影,也可以在线选座,随买随看;日常生活缴费,电费、水费、煤气费……上海“付费通”快速又安全。这些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本质上难道不就是来源于科技对人这个个体所体现的关怀吗?(www.daowen.com)
上个月买了一辆自行车,周六等阳光慢慢洒在身上,轻轻跨上背包,稳稳地握着车把,骑单车也有种属于青春的不一样的自由与风采。不急不躁地穿行,看熟悉又陌生的大街小巷,看梧桐的叶子在风中翩跹起舞,看奔跑着的小姑娘天真烂漫的微笑,看上海,在一群爱着她的人的注视下,点点滴滴地变化。
学钢琴到今年已是第十一个年头了,学琴路上的交通方式极大地改变了我的生活。而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着的科技内涵在丰富上海城市文化的同时,也造就了更好的上海市民,我们更有公民意识,也更懂得关怀。我想说,这便是上海与我们的故事,和我们一同在成长。我们因城市变得更美好,上海也因我们而更骄傲。我相信,在上海的生活,会继续随着更快、更好的交通和以人为本的科技而变得更加美好。
点评
文章以小见大,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厚重的主题。作者以实录的形式,记录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不着雕饰,让事实说话,述说上海交通十年的变化,城市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的人文之美。文中穿插的蒙太奇式的切换,把上海的地铁与欧洲城市地铁进行对比反衬,突出上海地铁的优势,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的自豪之情。文末作者把对上海明天的展望、关爱与深情,升华到了上海市民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使主题更富有深意。
点评教师:范春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