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计算保本点及其应用场景?

如何计算保本点及其应用场景?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保本点的计算公式是:销量×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利润。在这个等式里,销量设定为未知数x,利润为0,就可以算出保本点。保本点和保利点有很多应用,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战略规划和战略预算的目标推演;第二,供应商的谈判;第三,定价;第四,销售团队的目标推演 ;第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六,人才培养决策;第七,人才招聘决策;第八,激励机制的设计;第九,新产品的可行性方案设计;第十,降本计划设计。

如何计算保本点及其应用场景?

很多人把成本管理的关注点放在事后的审核控制上,其实关键是事前的设计。如何做好成本设计是门大学问,我们从战略成本、降本速度、成本结构设计和保本点、保利点这五个方面来探讨。

成本管理离不开公司的战略定位。不同战略下的成本管理思路和方法是不同的,要明白公司整体战略,是成本领先还是要进行差异化,或者是聚焦细分市场。如果企业明明走着差异化的路,还要追求成本最小化,就很有可能走入歧途,战略也会因此落空!

迈克尔·波特被全球公认为“战略管理第一人”,如表4-1所示,他把公司战略分为四种:一是广义市场下的成本领先;二是广义市场下的差异化;三是细分市场下的聚焦成本;四是细分市场下的差异化。这四种类型的战略在本书中就不赘述了,大家可以找一些相关的战略书籍研究一下。

表4-1 波特战略矩阵

总之,在不同的战略定位下,对于成本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而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不同战略的背景下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广义市场下的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需要做到极致的低。美国西南航空的案例就是非常经典的案例,国内的格兰仕的做法也是如出一辙。

速度是很多人经常忽视的一个环节。这里再讲一个前文提到的深圳的一家公司的案例,在常规的情况下,新产品的成本往往很高,大家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才可以实现降本的目标,但是客户要求他们每季度降本5%,因为他们的团队非常熟悉成本的性态、生产与研发配合,别人要3个月甚至6个月才可以实现降本,他们只需2个月就实现了。如果他们可以降本10%,而别人只能降本5%,那么他们就赢得了先机,掌控了全局。对客户来讲,他们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可以说,速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至关重要。

所以必须重视几个周期的管理:研发周期、销售周期、成交周期、运营周期、生产周期、交付周期、人才培养周期、招聘周期。将这些周期数字化,可以帮助企业打造硬核。

管理层作为一个公司的盈利设计师。在进行成本结构设计时,你是希望固定成本高一点,还是希望变动成本高一点?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如图4-3所示,在这幅图里,横轴是销量,纵轴是金额,一条总成本线,一条收入线,收入在总成本上面是利润,收入在总成本下面是亏损,收入等于总成本的时候对应的销量是保本点。该图中有两种战略模式:A模式和B模式。其中,左边的A模式是固定成本低一些,右边的B模式是固定成本高一些。

图4-3 成本设计里的战略(www.daowen.com)

A模式这种成本结构的优势是固定成本低,初始投入低,刚开始比较保本。在保本之前亏损得少,然而保本之后就会亏损得越来越厉害。

B模式恰恰与A模式相反,初始投入高,保本点高,在保本之前亏损得多,在保本之后就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

有些公司之所以会选择B模式,就在于该模式在保本后赚得多,因此愿意为了保本后的额外利润,承担前面的高风险。

最理想的状况是先A模式后B模式。在企业生命周期或者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始阶段,或者开拓新市场、开拓新渠道的时候,先用A模式,再慢慢转为B模式,这种方式比较健康,既降低了前期不确定的风险,又收获了业务稳定之后的高收益。

我们按照这个逻辑来理解中国市场上的OEM模式、ODM模式和外包模式。现在有很多专业公司,将营销、运营、研发、HR、财务等都采用外包的形式。外包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把固定成本变成了变动成本,而且把最难的管人变成了管事。对于不喜欢管人的企业可以多考虑用外包模式解决问题。但是什么可以外包出去什么不能,要结合每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研究设计。

A模式的管理重点和B模式的管理重点有所不同:A模式的重点在于降低单位变动成本; B模式的关键在于快速提升销量,规模越快实现,风险就越低,比如很多的航空公司和酒店都是这样的情况,将开源作为公司的重中之重。

保本点的计算公式是:销量×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利润。在这个等式里,销量设定为未知数x,利润为0,就可以算出保本点。

保利点也是用这个等式,其他不变,只是把利润变成目标利润,那么计算出来的x就是实现利润的销量,也就是保利点。

保本点和保利点有很多应用,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战略规划和战略预算的目标推演;第二,供应商的谈判;第三,定价;第四,销售团队的目标推演 ;第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六,人才培养决策;第七,人才招聘决策;第八,激励机制的设计;第九,新产品的可行性方案设计;第十,降本计划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