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来,我国连续八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2010年一号文件标题直指“城乡统筹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阶段。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概念或者机制体制的定性描述上,却鲜有具体到城市空间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上。本书在对城乡关系相关概念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具体到石家庄这一具体地域考量石家庄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制度变迁,石家庄城乡关系的多维透视,石家庄城乡关系的具体问题以及石家庄城乡关系的重构,即采用城乡统筹的策略进行石家庄城乡关系的调整。
本书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五方面的结论:
1)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发展的核心环节
中东欧和中亚的城乡统筹经验主要体现在鼓励农村市场化进程上,具体的措施包括:(1)鼓励农民提高“非农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通过农业结构改革以及土地改革、农村金融推动农村地区市场化进程;(3)注重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中东欧国家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体系,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日本的城乡统筹经验主要体现在町村改造上:(1)采取“市町村合并”提高农村地区的行政效率;(2)注重农村法律保障;(3)促进农村多产业发展;(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5)对农村实行倾斜政策等以保障农村地区的发展。
韩国的城乡统筹经验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发起了“新村运动”,制订了阶段性目标,分别是基础建设阶段、扩散阶段、充实和提高阶段、国民自发运动阶段、自我发展阶段,在对小城镇的营建上,各个阶段侧重点不同,划分了以开发据点为主的营造城镇阶段、以在开发基础上提升的营造小城镇阶段以及以全面提升为主的开发小城镇阶段。
德国的城乡统筹经验主要体现在德国城乡等值化运动上。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仅出现在德国,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新方向。城乡等值化运动主要表现在“土地整理”上,通过对土地的确权流转,为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五种土地整理类型,分别是常规性土地整理、简化土地整理、项目土地整理、快速土地合并、资源交换土地等。
我国刚刚进入统筹城乡发展阶段,各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天津的宅基地换房、成都的“三集中”策略,以及各地对制度进行的改革,包括成都统一城乡户籍,重庆发出“农转城”户口簿,浙江、山东两省的强镇扩权,北京农村集体土地试点建租赁房,四川省出台新农村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等。
2)石家庄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呈现阶段性(www.daowen.com)
不同的城乡关系发展阶段,城乡关系也处于不同的状态。具体表现在城乡分离时期农村的被动发展、城乡关联时期农村的主动嵌入以及城乡融合时期城乡的协调发展。
首先对石家庄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得出交通因素、行政区划调整因素是促使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描述了石家庄城乡关系在不同状态下的特征:①城市分离视角下的农村被动发展,主要从城市偏向的视角出发,中心城区的功能不断向周边扩散,外围县市承接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进行了功能布局的调整,城镇建设用地“摊大饼”式扩展,这种视角下始终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外围县市的发展被动地位未曾得到改变,城乡关系也是一种处于分离状态的关系。②从城乡关联视角下的农村主动嵌入出发,强调外围县市的小城镇和农村在中心城区发生变化时,明确地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应随中心城区的变化而动,因此,城乡关联视角下的城乡关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关系,它的具体过程包括都市型农业的兴起、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就业结构向二三产转变。③首先,采用了城乡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下小城镇及城乡各方面的变化,通过运用断裂点、空间作用衰减率进行了石家庄都市区功能地域的划分,明确了中心城区辐射能力的可达范围。其次,从城镇体系角度树立了石家庄镇村格局变化下的新市镇建设;采用县域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收入、消费、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几个方面对石家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石家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减缓,农村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从城乡消费差距来看,石家庄城乡消费支出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农村消费水平提高,趋向理性化和合理化;从城乡投资差距来看,石家庄城乡投资比持续缩小,这与国家持续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有关;从公共服务设施来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的局面依然存在。最后,对石家庄各区县城乡统筹进程进行整体评价,采用“效率—公平”协调度的单效率指标模型对石家庄各区县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整体评价,并且归纳了石家庄城乡关系的动力机制,分别是产业聚集区的拉动机制、中心城区集聚与扩散的推动机制、新城及小城镇的加速发展机制、城镇化及制度调控机制。结论是石家庄各区县存在城乡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矿区、鹿泉、藁城、正定、辛集效率较高,而晋州、高邑、新乐、栾城、无极、深泽、元氏、正定公平度较高,综合起来看,都市区内部城市体现效率和公平双特征。
3)石家庄当前城乡关系的具体问题体现在小城镇对农业人口就业吸纳不足、公共服务可得性差异以及农民城镇化困境等方面
通过上一章对石家庄城乡关系演变的空间特征及动力机制的梳理,结合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明确了城乡关系的现状问题,分别是农地产出高,城乡差别小;村庄规模大,镇区规模小;农村工业园区集中度不高;农村人口滞留,住宅需求大等。接下来,从对石家庄县级市鹿泉市的基于千份问卷的实地调查,依现实情况着重分析了影响石家庄城乡关系变化的微观行为主体因素,问卷的分析结果集中在农民进城方式选择差异、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差异、农民城镇化困境差异、外出务工流向及在外购房差异几个方面,这些差异的背后影响因素是农民自身的因素,包括教育水平、性别、年龄等,以及城市本身的因素,包括城镇化的滞后、产业的选择和同构,以及制度的因素,诸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
4)石家庄城乡统筹策略包括统一规划和管理新市镇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渠道、渐进式推进“新民居建设”
上一章首先阐述了城乡关系统筹发展的策略,包括发展小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制度创新和法律建设,其次概述了石家庄近年来有关调整城乡关系的具体做法,包括发展“新市镇”、公共服务的延伸方向、“新民居建设”等,最后在比较国内外关于上述几点的具体做法后,强调了石家庄所处的城乡关系发展阶段及石家庄城乡关系的特色和重点,提出统一规划和管理新市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渠道,渐进式推进“新民居建设”等。
目前,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多处于定性的讨论阶段,少有从空间视角讨论城乡统筹问题的,本书围绕石家庄这一具体地域,试图揭示特定地区特定阶段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围绕这个问题,本书从石家庄城乡关系的形成和演变进行梳理,接下来对石家庄现有的城乡关系进行多维透视,包括城乡分离视角下的农村被动发展、城乡关联视角下的农村主动嵌入、城乡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对石家庄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首先是城乡关系面临的一般问题;其次是基于石家庄鹿泉市的千份问卷对石家庄城乡关系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概括,分别从农民进城方式选择差异、公共服务均等化差异、农民城镇化困境差异、外出务工流向及在外购房差异进行研究;最后,在问题基础上提出石家庄城乡关系重构的策略,即城乡统筹,提出统一规划和管理新市镇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渠道、渐进式推进“新民居建设”几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