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农民的意愿的问卷分析优化为:基于农民意愿的问卷调查分析

基于农民的意愿的问卷分析优化为:基于农民意愿的问卷调查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农村调查研究,意在获得更为翔实的关于都市区农村、农业、农民的一手资料,弥补都市区土地资料不全的问题。村民问卷按0.1%的人口比例抽样发放,在鹿泉市发放1 500份,实际回收问卷1 246份,回收率83.07%,符合社会调查的基本抽样要求。

基于农民的意愿的问卷分析优化为:基于农民意愿的问卷调查分析

1)数据基础与调查方法

(1)研究目的及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石家庄都市区城乡统筹规划”的研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贯彻“公众参与、科学规划”的重要理念,全面了解都市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情况及发展意愿,本次规划编制小组就城乡统筹工作所涉及的经济状况、设施配套、城镇化意愿及政策等问题对都市区四县市中的鹿泉市的农村居民展开调查工作,调查结果将作为本次都市区城乡统筹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次农村调查研究,意在获得更为翔实的关于都市区农村、农业农民的一手资料,弥补都市区土地资料不全的问题。

(2)问卷调查设计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地区为都市区外围的2个县级市——鹿泉和藁城,以及2个县城——正定和栾城,涉及乡镇40个,行政村780个,调查的基本人群为广大的农村居民。但由于问卷样本的可获得性,本书只获取鹿泉市的1 500个样本。因此,本书将都市区的统计作为面上的一般性了解,对鹿泉市进行深入的剖析。

本次调查分为乡镇调查、行政村调查和村民调查三个部分,其中乡镇、行政村调查由相关负责人填写,并加盖本行政单位公章;村民调查采取抽样发放问卷形式(表5-5,表5-6)。

村民问卷按0.1%的人口比例抽样发放,在鹿泉市发放1 500份,实际回收问卷1 246份,回收率83.07%,符合社会调查的基本抽样要求。

表5-5 石家庄都市区问卷样本统计

续表

续表5-5

资料来源:实地调研问卷,2010

表5-6 本书村庄调查问卷空间分布

本次农村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表5-7):

第一部分是乡镇基础资料调查,主要是针对乡镇政府中关于农村方面的管理人员,了解农村地区的整体情况。问题主要涉及乡镇概况、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以客观性问题为主。通过调查,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都市区乡镇发展状况。

第二部分是行政村的村集体调查,主要是针对村集体主要负责人,了解村庄的发展状况。问题主要涉及经济发展、土地资源、设施配套、就业情况等几个方面,以客观性问题为主。通过调查,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都市区村庄的现实状况。

第三部分是村民意愿调查,主要针对都市区农村居民,了解村民对于生活条件、村庄改造等农村发展问题的观点及态度,为制定城乡统筹制度提供社会基础,问题以主观性问题为主。通过调查,可以获得村民对于农村发展的真实想法。

表5-7 调查问卷题目设置

2)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1)年龄上的中龄化

鹿泉市的问卷调查大多集中于41岁到50岁的年龄区间(表5-8,图5-7),这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人口日趋老龄化的趋势,受调查人群21—30岁的仅占5.46%,31—40岁的占16.61%,而41—50岁的占33.39%,51—60岁的占32.91%,61—70岁的占10.27%,71岁以上的占1.36%。

表5-8 本书调查样本的年龄构成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统计

图5-7 本书调查样本年龄频度分布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统计

(2)性别上的男性化

鹿泉市样本中有70.49%的男性,女性的比例仅占29.53%(表5-9,图5-8)。

表5-9 本书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统计

图5-8 本书调查样本性别分布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统计

(3)乡镇基本信息

鹿泉市市域面积603km2,辖8镇4乡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有208个行政村,2008年总人口38.0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86亿元(表5-10,表5-11)。鹿泉市西倚太行山,东临省会,地处晋冀交通咽喉之地,对外交通十分便捷。石太铁路在中心城区设有车站;307国道及复线经过中心城区;石太、青银和张石高速公路在中心城区设有出入口,并与京港澳高速公路接轨,将鹿泉市融入全国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市区内上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773km,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公路密度居河北省前列。目前,鹿泉市与石家庄市区已有不同方向的11条城市骨干道路相连接,使全市大部分城乡地域与石家庄市中心保持30min以内的车程距离,多数乡镇已实现与中心城市的公交化,进一步拉近了鹿泉与石家庄市区的联系。

表5-10 鹿泉市乡镇基本信息

资料来源:鹿泉市统计局.鹿泉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M].内部发行,2008.

鹿泉市经济基础相对较好。2008年,鹿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9 432元,财政收入50 786元。在河北省136个县市中,鹿泉经济总量排在13位,人均经济指标排在7位,排名靠前。在石家庄17个县市中,鹿泉市经济总量排在3位,人均经济指标排在1位,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表5-11)。

表5-11 2008年石家庄市域各县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一览表

续表

资料来源: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鹿泉优势产业主要有非金属矿物制品和采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图5-9)。产业结构偏重,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在都市区四县市中,鹿泉市二产比重最高。2008年,鹿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8.7∶64.9∶26.4,同年栾城县三次产业比重为19.4∶51.9∶28.7,正定县为18.2∶46.9∶34.9,藁城市为17.6∶52.6∶29.8(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

图5-9 鹿泉工业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图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鹿泉市城乡统筹规划总报告(2010—2030)[R],2010.

从鹿泉市地形和村镇规模(图5-10,图5-11)可以看出,鹿泉市地形分为平原村、丘陵村和山区半山区村,大致比重各占1/3,地形决定了村庄规模,平原村的村庄规模最大,丘陵村的村庄规模其次,山区半山区村的村庄规模小且密度低。

图5-10 鹿泉市地形情况示意图

图5-11 鹿泉市村庄规模等级分布图

3)农民进城方式选择差异

(1)鹿泉市农民进城方式选择

经过问卷发放的形式对鹿泉市农民进城方式进行调查,总计发放1 500份问卷,该问题有效问卷1 100份,其中,迁入农村新社区的占52%,迁入小城镇的占28%,迁入县城的占20%(图5-12,图5-13)。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鹿泉市农民城镇化的不同选择?农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下面将通过收入与教育水平进行农民进城方式选择的分析。

图5-12 鹿泉市城镇化意愿调查

资料来源:实地调查问卷

图5-13 村民对进城方式选择需求的空间分布

(左图:迁入中心村;中图:迁入小城镇;右图,迁入县城)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统计,2010

为了更好地反映鹿泉市村民进城方式的需求,以乡镇为边界将村民意愿落在了空间上。其中,迁入中心村的,颜色最深的是黄壁庄,其次是白鹿泉、上庄镇、铜冶镇,再次是石井乡、大河镇,最后是宜安镇、李村镇、获鹿镇、上寨乡、山尹村。迁入小城镇的,颜色最深的是山尹村,其次是宜安镇、上庄镇,再次是黄壁庄、李村、上寨、铜冶、寺家庄,最后是白鹿泉、获鹿、大河、石井乡。迁入县城的,颜色最深的是获鹿、上寨,其次是李村、大河、白鹿泉,再次是铜冶、山尹村、宜安,最后是石井乡、上庄、寺家庄。以上结果初步反映了鹿泉市迁入小城镇的意愿不强,相比较而言,迁入县城和中心村的意愿要强烈很多,这和大村小镇有关系。

(2)收入不是决定农民城镇化的唯一因素

表5-12是鹿泉市城镇化意愿与平均年收入之间的关系,迁入中心村的年收入在11 842元,迁入小城镇的达到了26 380元,迁入县城的达到了12 433元,也就是说,光从收入这一项指标来看,迁入中心村和迁入县城的平均年收入几乎相同。而迁入小城镇的农民平均年收入则分别超过迁入中心村和迁入县城的。

表5-12 鹿泉市城镇化意愿与平均年收入关系

从图5-14可以看出,选择迁入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的人数递增,在1 020个样本里,选择县城的占19.6%,选择小城镇的占27.6%,选择中心村的占52.8%,可以看出,选择中心村的人数最多。接下来,将迁居意愿与村民的收入比较,对迁入中心村、小城镇、县城的收入取中位数,其中,迁入中心村的收入中位数为9 600元,迁入小城镇和县城的收入中位数均为10 000元(收入中位数辅助线见下图的虚线)。在各类意愿中,收入都是类似对数形状的曲线,并没有出现“愿意迁入县城的人收入全部在某某值之上”,说明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不单单是收入,有些人尽管收入低,也会出于其他原因愿意迁往县城。比如县城的工作机会比小城镇和农村多,或者农村的耕地撂荒了等。因此,收入不能完全决定农村居民是否城镇化。

图5-14 村民收入与城镇化意愿分析图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统计,2010

(3)受教育水平高的人,迁入县城的意愿也高

对鹿泉市农民城镇化意愿与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现有样本量1 110个,初中以下的样本量79个,初中的402个,高中或者中专的527个,高中以上的102个。就总体看,迁入中心村的总人数达到580人,迁入小城镇的达到308人,迁入县城的达到222人(表5-13)。(www.daowen.com)

表5-13 鹿泉市农民城镇化意愿与教育水平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统计,2010

从鹿泉市农民城镇化意愿与教育水平看,初中以下的农民的迁居意愿按中心村、小城镇、县城不断递减,迁入中心村人群中,初中以下人群占8.79%,迁入小城镇人群中,初中以下人群占6.82%,迁入县城人群中,初中以下人群仅占3.15%。初中人群相比初中以下人群则增加了迁入县城的人数,其中,迁入中心村的占39.14%,迁入小城镇的占36.04%,迁入县城的占28.83%;高中或中专的人群迁入中心村的占44.31%,迁入小城镇的占47.73%,迁入县城的占55.41%,迁入县城的居多;高中以上的人群迁入中心村的7.76%,迁入小城镇的占9.42%,迁入县城的占12.61%,迁入县城的比迁入中心村或者小城镇的多(表5-14)。

表5-14 鹿泉市农民城镇化意愿与教育水平的关系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统计,2010

总体上看,教育水平越高,迁入县城的意愿越明显,教育水平越低,更倾向于迁入中心村或者小城镇(图5-14)。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初中有明显的分界,高中以下的农民迁居意愿自迁入中心村、小城镇、县城呈递减趋势,高中及以上的农民迁居意愿自迁入中心村、小城镇、县城呈递增趋势。主要原因为高中以上的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相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更了解外面的世界,对自身的要求和生活环境要求也相对高,从而导致了他们迁入县城的意愿高于高中以下的组别。

从鹿泉市教育水平与城镇化意愿的关系看,迁入中心村的农民百分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显著递减,迁入小城镇的农民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现微弱递增的关系,迁入县城的农民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现显著递增的关系(表5-15)。其中,初中以下迁入中心村的比重占64.56%,高中以上迁入中心村的比重占44.12%,下降了20.44个百分点。有迁入小城镇意愿的农民初中以下的占了26.58%,高中以上迁入小城镇的比重占了28.43%,增加了1.85个百分点。迁入县城的农民初中以下的仅占了8.86%,高中以上的占了27.45%,两者相差18.59个百分点。

表5-15 鹿泉市教育水平与城镇化意愿的关系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统计,2010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受教育水平越高,迁入县城的意愿越强,受教育水平越低,迁入县城的意愿越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受教育水平高的人迁入县城的能力也越强,而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由于迁入县城能力弱,即便有迁入县城的想法,也因为很难实现而逐渐打消了。

(4)对农民进城方式选择的理论解释

①收入与城镇化意愿

农民进城方式的选择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不单单是收入。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制度性因素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城市本身的因素包括城镇化的滞后、产业的选择;个人因素包括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就鹿泉市农民迁居意愿与平均收入的比较来看,迁入小城镇这一组的人均收入高于迁入县城和中心村的,为何迁入县城的人的平均收入与迁入中心村的人的平均收入等同?这可能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石家庄地区城乡低水平均衡的状况,由于石家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持平甚至低于全国水平(数据见前面的分析),而石家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因此,决定迁移的城乡收入差没有显著拉开档次,县城由于距离还比小城镇远,县城自身的产业结构难以吸纳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村人口,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层次较低等,都决定了如果农民打算迁居,县城都不是第一选择等,总的来说就是县城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②教育与城镇化意愿

通过问卷交叉分析得到的结果是,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高中以上),迁入县城的意愿越高。这实际上是个人特征与进城决策的关系。个人特征包括劳动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技术性工作的技能等,这些决定了劳动者获得收入的能力。一般而言,受教育水平越高,从事技术性工作的技能越强,而且这种技能与城市的需求越吻合,因此进城的意愿也就越高(图5-15)。

图5-15 农民进城决策影响因素

就我国城镇化的宏观特点来看,县城及开发区以承接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产业为主,就鹿泉市来看,获鹿镇是鹿泉市的城区,紧邻城区的是鹿泉市绿岛火炬开发区,以电子信息产业和军工业为主,这样的产业类型是难以吸纳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民的,由于县城自身以二产为主,三产并未达到一定的需求,县城难以提供像大城市特大城市那样的第三产业对农民的吸纳需求,因此,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发展阶段的城市,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动力不足,对吸纳农民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提供就业,或者能提供就业的岗位仅限于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农村人口才能胜任,从县城现阶段来看,是难以完成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的重任的。小城镇由于乡镇企业的散布,以及乡镇企业自身的低要求,吸纳了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但据实地调查来看,农民由于无法找到可以完全非农化工作的安全感,他们并不愿意放弃土地,仍旧从事农业,顺带兼业(表5-16)。兼业的行业主要以建筑业为主,基本上是中心城区扩散到外围县市的一些大项目或者房地产等。

表5-16 几个概念的辨析

4)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差异

(1)城镇化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城镇建设水平不高。从整体景观的发展看,鹿泉除县城与开发区具有较高的城市型景观特征外,其他乡镇与乡村地域景观差别不大(图5-16)。从用地结构看,根据2009年河北省城镇建设统计年报,鹿泉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8km2,占建成区面积的15.4%。在石家庄各县市比重中,位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城镇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不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

图5-16 石家庄各县市城区中公共设施用地的比重

数据来源:2009年河北省城镇建设统计年报

(2)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的意愿强烈

就农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调查意愿来看,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的意愿要强于给予安置费迁入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受地形及距离中心城区远近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别。通过实地调研的直观感受,发现并不是所预想的那样,越偏僻的地方迁入城镇的意愿越强。相反,越偏僻的地方越希望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通过鹿泉市的个案调查,我们按距离中心城市远近和地形进行比较,从山区半山区这个地貌类型看,有白鹿泉乡、山尹村乡、上寨乡、石井乡,这些地方农民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的意愿与给予安置费迁入城镇的意愿相比,分别高出38%、45%、19%、14%,这些乡镇相对鹿泉市其他乡镇距离中心城区最远,基础设施也不是很好。从平原村这个地貌类型看,有大河镇、黄壁庄镇、开发区(缺数据)、李村镇、寺家庄镇,这些乡镇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的意愿与给予安置费迁入城镇户的意愿之差分别为13%、75%、28%、42%,这些平原村距离中心城区较近,因此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或者给予安置费迁入城镇两者之差不如山区城镇的大。寺家庄镇在平原村中是个例外,村民意愿对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达到了70%,而给予安置费迁入城镇仅占25%,这是因为寺家庄镇紧邻中心城区,现有大型基础设施通过,村民在本地安置意愿更强,因此,更希望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介于山区和平原之间的乡镇有获鹿镇、上庄镇、铜冶镇、宜安镇,这些乡镇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的意愿与给予安置费迁入城镇户的意愿之差分别为15%、58%、28%、-1%(表5-17),获鹿镇为鹿泉市的县城,两种意愿相差不大,上庄镇资源条件较好,目前小李村的开心农场等办得有声有色,因此,此处的居民也不愿意搬迁,更希望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

总体上看,鹿泉市农民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的意愿强烈,山区农民高于平原农民,基础设施良好的村落高于基础设施不好的村落,经济条件好的村落高于经济条件一般的村落。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家城乡统筹背景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表5-17 鹿泉市农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意愿调查

资料来源:实地调查问卷,2010

为了更好地理解鹿泉市村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将各个选项以乡镇为边界落在了空间上(图5-17),其中,将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颜色最深的是黄壁庄镇,上庄镇;其次是李村镇、白鹿泉乡、山尹村乡、寺家庄镇;再次是石井乡、大河镇、获鹿镇、铜冶镇、上寨乡;最后是开发区(缺数据)。给安置费迁居城镇:颜色最深的是宜安镇、石井乡、大河镇、上寨乡;其次是李村镇、获鹿镇、铜冶镇;再次是黄壁庄镇、白鹿泉乡、上庄镇、山尹村乡、寺家庄镇。

图5-17 鹿泉市村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空间分布

(左图:将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右图:给安家费迁居城镇)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统计,2010

(3)对公共服务选择的理论解释

我国地貌类型多样,山区、丘陵、平原地区在人口密度、政府财力、居民收入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呈现出渐次升高的趋势。就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给数量看,也呈现出由山区、丘陵到平原逐次升高的趋势。一般而言,地形条件越好的地区,设施配置的整体水平也就越高,而地形条件越差的地方,如山区,设施配置的整体水平也就越差。这样的整体状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山区乡镇对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的意愿要比平原乡镇强烈,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低下的缘故。此外,通过问卷调查还显示出地形因素不仅仅是决定村民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意愿强烈与否的唯一因素。距离中心城市越近的地区对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的意愿越强烈。原因是村民能够看到基础设施向村庄延伸,这可能是造成村落整体搬迁的巨大动力,通过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可以自然而然地满足农民住上新民居的要求。整体来看,村民希望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的意愿超过了给予安置补偿搬迁的意愿,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村民怀有故土难离的情感

5)农民城镇化困境差异

(1)没有条件迁入城镇是主要困境

尽管鹿泉市农民在不同层面上有迁居中心村、小城镇、县城的意愿,但是仍旧有相当大比例的农民未能享受城镇化的成果,顺利地迁入城镇。就鹿泉市农民未迁入城镇的原因来看(表5-18),样本总量1 273个,涉及13个乡镇,相当多的选项集中在“没有条件”这一项上,而“喜欢乡村环境”、“方便从事农业生产”、“不愿失去承包地”则相对靠后,而选择“舍不得邻里关系”、“从未想过”这两个选项的人较少。由于该项选择对城镇定义的模糊性,导致很难理解是迁入县城还是小城镇或者大城市,因此不便于全面系统的分析。但可以通过正定县的问卷补充回答城镇化困境的问题。

表5-18 鹿泉市农民未迁入城镇原因分析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统计,2010

为了更好地理解鹿泉市村民未迁入城镇的原因,将各个选项以乡镇为边界落在了空间上(图5-18),其中,选择没有条件的,颜色最深的是上寨乡,李村镇,宜安镇;其次是黄壁庄镇,大河镇;再次是石井乡、白鹿泉;颜色最浅的是获鹿镇、上庄镇、铜冶镇、山尹村乡;开发区数据缺失。选择喜欢乡村环境的,颜色最深的是上庄镇,上寨乡;其次是获鹿镇,铜冶镇,山尹村乡、寺家庄镇,黄壁庄镇;再次是李村镇,石井乡,颜色最浅的是宜安镇,白鹿泉乡,大河镇。选择需就近承包地,从事农业生产的,颜色最深的是山尹村乡,石井乡;其次是宜安镇、大河镇、获鹿镇、铜冶镇,寺家庄镇;再次是黄壁庄镇,李村镇,上庄镇,上寨乡颜色浅的是白鹿泉乡,开发区。选择舍不得亲戚邻里关系的,颜色最深的是获鹿镇、大河镇、上庄镇;其次是李村镇、寺家庄镇,再次是上寨乡、山尹村乡,宜安镇、石井乡;最后是黄壁庄镇、白鹿泉乡、开发区。选择不愿失去承包地的,颜色最深的是获鹿镇,上庄镇、寺家庄镇、山尹村乡、大河镇、宜安镇;其次是铜冶镇,白鹿泉乡,黄壁庄镇;再次是李村镇,颜色最弱的是石井乡、开发区。选择从来没有想过的,颜色最深的是铜冶镇、山尹村乡、大河镇、黄壁庄镇、白鹿泉乡、上庄镇;其次是获鹿镇,寺家庄镇,上寨乡,再次是李村镇、宜安镇,最后是石井乡,开发区。

图5-18 鹿泉市村民未迁入城镇原因的空间分布

(从左往右:第一幅,没有条件;第二幅,喜欢乡村环境;第三幅,需就近承包地,从事农业生产;第四幅,舍不得邻里关系;第五幅,不愿失去承包地;第六幅,从来没有想过)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统计,2010

(2)难找工作是农民城镇化的主要困境

尽管石家庄地区的农村人口以县城或建制镇转移为主,但也面临着村民城镇化的困境,根据2010年“石家庄城乡统筹问卷”的调查显示,石家庄都市区中的正定县村民的城镇化困境突出表现在小城镇无法解决就业的问题上,正定县下发问卷2 000份,实际回收1 938份,其中,28%的人在迁往小城镇的困境中选择了“难找工作”这一项,其次是“生活成本高”占了22%,“买不起房子”占了22%,“子女教育问题”占了15%,之前一直认为的户籍、生活方式、不舍老宅仅占了5%、5%及3%(图5-19)。因此可以说,石家庄小城镇对农民而言的就业难,反映了在乡镇企业制度背景下小城镇产业结构与城市类似带来的后果,小城镇与农村生产生活联系不密切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大量农民越过小城镇这一级向大城市、特大城市打工,造成大城市、特大城市贫困空间产生的根本原因。

图5-19 正定县村民城镇化困境调查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统计,2010

(3)农民难进城的理论解释

就问卷调查的显示看,鹿泉市农民城镇化的困境在于没有条件,正定县村民城镇化突出的问题在于难以就业,其次是难以安居,以及生活成本高。造成这种“就业难”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与工业化缓慢消化的矛盾;二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民进入大市场的桥梁尚未搭建起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面临着多重困境;三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尚不完善,受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国内的投资主要面向城市和工业,农村资金、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更加突出,农业、农村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新问题(陈锡文,2010)。

选择“难找工作”这一项占了28%,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城市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城市居民仍有很多无法充分就业;其二,县城或小城镇产业基本上是承接中心城区的二产,对农村经济带动能力不强,真正为农民提供的岗位并不多见。有学者解释了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即农民就业者的低学历、专业化程度低、工作可被替代性强,说到底是人力资本类型与城市企业的要求不契合。而且,城郊农民的人力资本,就其受教育的程度与类型、职业获取能力而言,以及就城郊农民进入城市企、事业所需训练与现实中可能得到的教育与训练的巨大差距而言,根本不是目前政府提出的对农民的初级、短期职业训练所能解决的——这些训练主要还是着眼于各种初级技能训练,或更多地适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要(毛丹,2006)。也有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如上海市关于征地劳动力安置有多种办法,但是大多数征地劳动力实际上只能进镇办企业或自谋职业,真正能进入城市社会的工作领域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陈映芳,2003)。因此,农民在城市难以就业的现状,并不是简单地靠政府提供短期培训、增加保安等工作岗位就能改变的。况且,目前大部分城市盲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量缩减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带来困难。

选择“买不起房子”这一项占了22%,主要原因是城市房价高,就初步的统计来看,东部一般县级市的县城或者乡镇房价已到了2 000—3 000元/m2,按100m2计算,乡镇一套住房的价格基本上是农村建房的3—4倍,近年来县城及中小城市房价的上涨也加重了农民进城的困难。

“子女教育问题”这一项占了15%,有学者认为,“传统的户籍制度把户籍与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子女教育、社会福利、社会地位等直接挂钩。因为农民工的农业户口、农民身份,使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发展遇到了重重的阻碍”(程亮等,2005)。但石家庄的农民在户籍问题上考虑得并不多,子女教育问题也不完全是城乡户籍制度割裂带来的困境。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冀政〔2009〕88号),其目的在于优化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市城镇化进程,有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各类人才向城镇转移,扩大城镇规模,服务省会经济社会发展。在该文件中出现了多处有关保障农民工及时取得进入城镇落户的字眼及具体实施办法。伴随着学校的迁并,优势教育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县城及乡镇教育资源锐减,“子女教育问题”选项突出了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不均等,造成了农民难以在本地安居乐业的困境。

“户籍问题”、“生活方式”、“不舍老宅”这几项的比例都较低,分别占了5%、5%、3%,就有关农民农转非的调查,由于农民转变户籍后,农民变工人,有些单位不景气,导致农民的月收入每月只能拿两三百,这种情况下,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并不高。(毛丹,2006)

6)外出务工流向及在外购房差异

鹿泉市城镇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按照统计部门城市与农村的人口统计口径,现在鹿泉城镇化水平为23.8%。根据鹿泉市2008年统计年鉴,全社会从业结构中,劳动力在一产的从业比重仅为33%,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了67%。城镇化的发育水平远低于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水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

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2010年鹿泉农村地区合计的劳动力总量为19.0万,其中外出务工的为4.3万人。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常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2.9万,占到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的67.4%。在常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流向鹿泉市内的占到60.2%(图5-20)。考虑到绝大多数外出务工者从事的是非农产业,可以认为鹿泉农村地区在本地进行就地非农转换的劳动力规模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换言之,尽管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但是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城镇化,而只是在劳动方式上转向了非农产业。

图5-20 鹿泉市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流向调查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统计,2010

城镇吸引力不强是城镇化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鹿泉紧邻石家庄市区,在城镇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受中心城区辐射影响明显。乡镇的发展规模均有不足。由于规模有限,乡镇难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设施与水平,导致其吸引能力不强。根据鹿泉市行政村调查问卷显示,受访的199个行政村中,在本村以外购置房屋的共有4 822户,占总户数的5.4%。其中在乡镇区购房的有630户,占全部在外购房户的13.1%,在县城购房的有3 172户,占65.8%,在市区购房的有1 020户,占21.1%(图5-21)。可见多数在外购房者选择县城或市区等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域,而乡镇的吸引力偏弱。

图5-21 鹿泉市村民在外购房情况调查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统计,2010

在对都市区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四县市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中,选择外出务工的人员实际上并不多,仅占非农就业人口总数的31.1%,大多数人为本地非农化,在附近村庄中的村办企业中工作,并继续在农村中居住(图5-22,表5-19)。这样一来,可以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同时,兼顾务农。外出打工人员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中,44.3%的人选择到镇上打工,19.8%的人选择到县城打工,25.1%的人选择在石家庄市区打工,只有10.8%的人选择到石家庄都市区外打工。

图5-22 正定县农民外出务工地点选择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统计,2010

本地非农化是四县市农村发展的另一特征,多数人选择留在本地工作,一方面说明当地的村办企业十分活跃,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民还不愿完全离开土地,放弃土地所带来的收益。

表5-19 农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城乡统筹规划(2010—2030)[R],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