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是一个因铁路兴建而兴起的城市。清光绪年间,石家庄是直隶省获鹿县辖下的一个小村庄,居住着百余户农家,土地面积仅0.5km2,有几家小商店。
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为达到瓜分中国的目的开始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交通条件的改善使石家庄迅速转向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中心的新型地区性中心城市。铁路的修建和工业生产的新需求,吸引了成批的农村人口涌往城市,使石家庄市快速成长为华北地区的新兴城市。
图4-1 1922年石家庄市全图
资料来源: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1904年,京汉铁路(北京—汉口)通车,在石家庄设站。1907年,正太铁路(石家庄—太原)建成,石家庄成为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图4-1)。此后,石家庄迅速成长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物流中心。此外,资金流的周转也曾一度使石家庄市成为周围地区的金融周转枢纽。[1]1925年,将铁路以东的休门村、栗村并入石家庄称石门,1928年石门设市。到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石德铁路(石门—德州)建成,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联接起来成为三条铁路的交汇点,此时的石家庄已经发展成为华北平原一个拥有20万人口的重要经济中心(图4-2)(石家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
图4-2 1934年石家庄市区图
资料来源: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石家庄在铁路通过前不过是一个小村庄,铁路通过之后,石家庄的城市空间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沿交通线两侧发展的态势,铁路兴起后,以其强大的运输能力,影响着货运的流向,随之而出现经济重心的变迁,加强了内陆腹地同滨江沿海各大商埠、港口的联系,促进了一些穷乡僻壤同通都大邑的交往(石家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这些变化使石家庄快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打破了石家庄数千年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实际上是工业和商业不断外扩的过程。这种外扩的动力来自外力的推动,即石家庄在这一时期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和交通要塞。
1939年,日伪建设总署北京工程局石门施工所编制了石家庄都市计划大纲(石家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该版规划的要领有以下几点:
(1)对规划范围的界定:“都市计划区域经考虑本市与近郊之各关系如地势交通等拟以石家庄站为基准于定包含东方约10km西方约14km南方约10km北方约7km之区域。”规划面积约38km2,人口规模50万人,城市发展方向为铁路以西(石家庄规划局,1994)。
(2)对中心城区规划范围的界定:“街市计划区域以京汉线现在车站为中心东约3km西约4km、北约3km、南2.5km大体成一长方形,其面积约38km2区域之周围拟绕以水濠更于内侧配置环状道路沿水濠之外周设宽约300m之建筑禁止地区以为市之防护线”。“地域制为街市之保安卫生居住安宁商业便利及增进工业。”(石家庄市规划局,1994)
(3)对交通设施的确定:“铁道本市为京汉线正太线之会同点,然而因正太线系狭轨两线间之联络甚感不便,正太线改为标准轨时拟将本车站一段并予改良即正太线拟令由大郭村车站通过新街市西南方,由南面驶入本站俾向北京天津方面之联络益臻园以前线路暂仍使用,将来之沧石线拟使由车站北方出发”;“道路及广场本市旧有道路异常狭隘,拟趁各该路及新街市之建设规定干线道路计划,并以车站前广场为始于各处计划交通广场放射线设通北京平山(北)、藁城(东)、新乡临城(南)、井陉获鹿(西)各线,并配置连接各线之环状线,更计划连接东西两街市之干线及联络兵营地飞机场工厂地带及其他主要设施至干线”;“水路应与滹沱河之改修及运河之开凿连带计划市之外郭新计划之水濠,除为排水路外并可供水运之用”;“飞机场将市西北郊外已设者扩张整备之”。(石家庄市规划局,1994)
从该版规划可以看出,在城市中心的外围地区布局了许多工业用地及商业用地(图4-3)。由于石家庄一带盛产棉花,石太铁路打通后将井陉煤矿运输至区外。这个时期,石家庄主要的工业门类以煤炭、粮食、棉花、洋货、绸缎等为主,并有大兴纺织公司、振华洋火公司、荣裕玻璃厂、英美烟草公司等企业。这些工业原料大部分被日本侵略者所侵占,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发起的“献铁运动”大大地破坏了石家庄的工业基础。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家庄仅有大小工厂27家、职工万余人(石家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www.daowen.com)
图4-3 1939年石家庄都市计划图
资料来源: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铁路在近代城市兴起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是由近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运是城市兴衰的关键,铁路以其大运量、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打通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促进了在交通条件改善下内陆地区近代城市的兴起(图4-4,图4-5)。
图4-4 1942年石家庄市街市图
资料来源: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图4-5 1947年石家庄现状图
资料来源: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石家庄人口从1900年的百余户(600人左右)农家增加到1939年的7万人口,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快速跻身为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等级的城市(李洁,2009)。在城镇体系地位中的变化带来了城乡关系的剧烈变化,吸纳了大量的农村人口,但当时由于铁路运输的作用,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从表4-1可以看出,经过短短三十多年的发展,石家庄已经成为一个拥有5万—1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何一民,1994)。此时,中国城镇体系首次出现超过250万的特大城市,相比1919年,10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增加了3个,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减少了2个,25万—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上没有变化,10万—25万、5万—10万人口的城市分别增加了23个和26个。说明这个时期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中小城市发展迅猛,很大程度上和铁路出现、工业发展关系密切,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继续发挥吸纳人口的作用,中小城市承担地区性中心的作用。
表4-1 1919—1936年中国城市的规模等级
资料来源: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