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二元结构理论的分析介绍,

二元结构理论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中,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美国耶鲁大学的拉尼斯和费景汉于1961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的文章,在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二元结构理论,被称为拉尼斯一费景汉二元结构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的分析介绍,

二元结构理论由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立(阿瑟·刘易斯,1999;1998),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被认为是解释劳动力剩余国家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W.Lewis,1954),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中,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面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情况,刘易斯把经济发展看作城市现代经济部门吸收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也提出了发展模式,即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这也导致了城乡空间的二元结构,小城镇在这种形势下自然分化,只有一小部分小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或者大中城市,而大部分小城镇仍作为农村的基层服务中心(苏雪串,2005)。

美国耶鲁大学的拉尼斯和费景汉于1961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的文章,在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二元结构理论,被称为拉尼斯一费景汉二元结构理论。他们认为刘易斯没有重视农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农业生产率提高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的先决条件,并对刘易斯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建立了自己的二元结构模型,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呈现二元结构,并提出了相应的人口流动途径的城镇化战略。

在刘易斯和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结构理论中,都存在一个基本假定,即城市中不存在失业,任何一个愿意到城市里的农村人都可以在城市里找到工作,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劳动力从农村迁往城市的决策仅仅取决于城乡的收入差距(苏雪串,2005)。美国的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创立了托达罗模型,根据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城市和农村普遍失业的情况,发表了以《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章,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阐述了他的二元结构理论(Todaro.M.P,1988;1996)。托达罗认为,由于城市中失业的存在,农村劳动者在决定是否迁往城市时就不能仅仅考虑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同时也要考虑城市的就业率或失业率,即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概率。其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是不单纯地依靠工业扩张解决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失业问题,而应该同时发展农村经济。托达罗还认为,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失业问题就会越严重。这在客观上是鼓励小城镇的发展,并认为只靠城市发展解决不了所有的经济、社会问题,作为“城尾村头”的小城镇应该承担起这个重任(袁中金,2007)。

图2-1为新技术在城镇体系中的扩散(约翰·伦尼·肖特,2011),可以看出主要城市在接受新技术时间上是用时最短的,大城镇次之,小城镇用时最长,而且有些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区位或者自身条件的影响,并不能与所在城镇体系中的主要城市产生联系,在接受新技术方面成了孤立的点。(www.daowen.com)

图2-1 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

资料来源:[英]约翰·伦尼·肖特.城市秩序:城市、文化与权力导论[M].郑娟,梁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